刘璋与张朱的泣血控诉,经过各大报纸连篇累牍、绘声绘色的报道,
如同在开封这座繁华帝都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彻底炸开了。
最初的震惊与同情,在短短数日间,迅速发酵、升温,转化为一种普遍而炽烈的愤怒。
茶楼酒肆,勾栏瓦舍,乃至街头巷尾,人们聚在一起,
谈论的核心几乎都离不开“贵霜”和“波调”。
在熙熙攘攘的汴河大街上,一个说书先生放弃了往日的才子佳人、英雄传奇,
一拍醒木,口沫横飞地讲起了“贵霜波调背信弃义,刘璋张朱九死一生”的故事。
他添油加醋,将波调描绘成青面獠牙、贪婪残暴的蛮夷酋长,
将刘璋张朱的东归路说得比后世的玄奘法师西天取经还要艰险万分,并且惊险刺激。
围听的百姓们时而扼腕叹息,时而怒骂出声,情绪完全被说书人牵引。
“诸位看官,想我大宋,自陛下登基以来,国泰民安,商通四海!
那西域之路,本是陛下仁德,与民造福之黄金大道!
岂容那化外蛮夷,如此践踏我大宋商民,藐视我天朝威严?!”
说书人声嘶力竭,极具煽动性。
“说得好!”
一个粗豪的汉子猛地站起,却是刚从西域贩运皮货回来的公孙瓒麾下的一名管事,他满脸通红,挥舞着拳头,
“那波调狗贼,今日敢抢刘璋张朱,明日就敢劫我们‘白马商队’的货!
这口气,绝不能忍!朝廷必须发兵,踏平贵霜,活捉波调,以儆效尤!”
旁边一个穿着绸衫的商人连连点头,他是做瓷器生意的,
虽未亲至贵霜,但货物也要通过西域商路转运,感同身受:
“这位兄台所言极是!商事根基,在于信义,在于安全。若海外利益无法保障,我等商人谁还敢放心将本钱投往远方?这无异于断我大宋商脉啊!朝廷若不出面,往后这生意还怎么做?”
类似的场景,在开封城的各个角落上演。
愤怒的情绪如同瘟疫般蔓延,不仅仅局限于商贾阶层。
普通的市民、手工业者,甚至一些清贫的士子,也都被卷入了这场舆论的漩涡。
在开封城的各大学府门外,一群群年轻的学子聚集在一起,激昂地讨论着。
“《春秋》大义,华夷之辨!贵霜蛮王,欺凌我上国子民,此乃悖逆人伦,践踏王化!”
一个面容清癯的学子慷慨陈词,
“朝廷当兴王师,讨逆贼,以正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