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生产队初议未决,鸡笼山战鼓又催

旁边静听的杨易安心中暗自吃惊:三万石等于三百六十万斤,若每人每天吃一斤半,五万人,可以吃四十八天。

梁康平听后激动得热泪盈眶。作为一方父母官,他深知平伏山匪的来之不易,更明白这不仅意味着地方安宁,百姓安居乐业,税收稳定,经济繁荣,还能用这批物资金钱充盈地方财政,真是双喜临门。

杨易安听后却是心里百感交集,若不是县太爷梁康平到来,可作主将所有钱财都平分,毕竟是大家性命换来的。这岳父,分明是来坐享其成。

杨易安心想:这些钱粮都是来自一方百姓,就应该用于民。

“岳父如何处理这批物资、金钱呀?”杨易安察颜观色,投石问路。

“当然是入地方财务库。”梁康平满面春风。

“岳父,如今的朝廷怎样,我想你比我清楚。上交国库也等于当供品送给外族铁尤。不如留着兴修水利,修桥补路,扩大生产。”杨易安感慨道。

“大胆,你敢质疑圣上的决策吗?”梁康平向着京师方面拱了拱手,后又平伏下情绪,“你的提议颇有几分道理,我们永冬城要好好扩大下生产,好好休养生息了。”

“杨三少,依你之见,该如何恢复生产、繁荣经济?”梁康平追问。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无法扩大耕种,主要原因是庄稼人手中没有铁器工具,也没有耕牛开荒,未能深深耕细作。”杨易安想到,大王山脚下的村民连一把像样的锄头都没有。

旁边一直沉默的石老爹听后,激动地走过来:“杨三少的话真的说到我们庄稼人心里。”

每户配一把铁锄头、一头耕牛,所需数量堪称天文数字。”梁康平皱皱眉头。

“我有一策可解以上难题。”杨易安满怀信心道。

众人都屏住呼吸,在等杨易安的计策。因为他们基本都是庄稼人,或准备做庄稼人。

“那你细细说与我听听!”梁康平喜出望外,心里暗道:我要看看你对于地方治理有多少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