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公孙瓒振振有词之声,响在袁基耳畔。

如今,鲜卑的下场成为共识,但如何让鲜卑抵达这个下场,二人存在分歧。

公孙瓒说的有一定道理,但袁基并不赞同。

其实,袁基是主帅,他大可强硬要求公孙瓒必须服从命令,亦不必同他解释什么。

不过袁基大概是做不到如此强硬,他面对人才总是极有耐心。

他不去评价谁的命活下来更有意义,这个问题本身就是无意义的,每个人的生命,对于个体来说,都是仅此一次的生命。

他不去否定公孙瓒,只是想让公孙瓒换一个角度思考。

“伯圭,你若不是一个将军,只是一个汉民,不考虑亲情等因素,只考虑你自己,你会认为自己被迫的牺牲,是有意义的吗?”

“汉军的职责,就是打仗。即使战死沙场,马革裹尸,亦是他们英勇的象征。他们上战场前,早已做好了随时战死的准备。

无论是为了钱财做士兵,还是为了心中理想做士兵。无论是因为什么,他跟从自己内心的选择上了战场,百姓难道合该为了士兵们自身的利益,而‘被牺牲’吗?”

大汉各处百姓皆已经苦了许久,无人在意,无人解救。

或许大汉如今的主流思想就是如此。

所以才会有太平道,有黄巾起义的诞生。

无论是士族还是豪强,真正心系百姓的,皆是少数。

但袁基必须做那个少数,他若不心怀天下,凭何拥有这个天下?

袁基看到对面的公孙瓒露出了若有所思的表情。

很快,等对方思考完,袁基拍了一下桌子,看向公孙瓒,目光带上一丝严肃。

“即使不提百姓该不该牺牲一事,我袁基的军队也是堂堂正正之师。摧毁承诺,牺牲汉民得来的成就,我不屑于要,我也不信伯圭你想要。”

“我军合该是自信的,我们有将鲜卑犁庭扫穴的实力。不在正面战场一战将鲜卑除尽,难道要史书记录此战时,遮遮掩掩,一笔带过吗?这样即便是胜,后世之人学去,虽是兵不厌诈,但亦缺少浩然正气,亦有失堂堂正道。”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自信的,思想文化的根基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根正苗红。

就是因为有一个个堂堂正正的例子,积累而成的中华民族独特的内核。

袁基有他自己的坚持,有他自己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