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君,某……”
众人上前,皆想与袁基拉关系、刷印象。
许多没被邀请的士人也闻风而动,托着关系想挤进文会。
当时的场面,称为粉丝见面会一点不为过。
只因在文会上,若是有人得到袁基的几句品评,那人便可名声大噪。
——这可是名扬天下的大好机会!
在大汉,有了名望,才会被人看到,才有被举孝廉的可能,才能站上高位。
因此,此文会与袁基相处的机会,众人皆十分珍惜。
君不闻曹操拿刀逼着举办“月旦评”的许劭点评他?为的就是得到好评语,以此扭转他在士人群体中阉宦之后的名声。
还有一个着名评语便是荀彧荀文若的“王佐之才”。
只能说荀彧恰好真的有王佐之才,追根溯源便显得这个评语十分有预见性。
可事实是,在东汉,平均每年可能会有十数人被不同的名家品评为“王佐之才”。
因为在此时,“王佐之才”实在是一个比较烂大街的评语。
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国家栋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均等的得到这个评价。
众人为了扬名,花样繁多,卷出了新高度。
袁基的身边就有一个十分成功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