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告别摇篮

卡伊拉巴的电视台则用简短的字幕转播:

“人类首次实现引力推进。”

城市广场上有学生放起了烟花。那并不是庆祝节日,只是一种自发的欢呼。

在馨嘉泊的科研中心,控制室外的长廊上挤满了研究人员。

他们没有喧哗,只是在终端屏幕上查看数据,确认与自己计算的一致。

“这个时代终于开始了。”

“是啊,后面要修的东西更多。”

终端上闪烁的时间码显示:星船一号试车成功确认——UTC 04:00:00。

与此同时,莫斯科的广播电台也插播了同样的新闻。

“太空引力推进技术的成功,标志着全球航天史的新篇章。联合实验小组表示,该技术将首先用于深空探测与星际航行计划。”

熟悉的俄语播报声在街头响起,街上的人群在冬风里停下脚步,但与往年不同,这次的消息并非来自莫斯科航天局,而是东协联合通讯社的转播。

“……该试验由东协主导,轨道电梯项目与星环空间站共同完成。”

在郊外的住宅区,一位老工程师靠在窗边,收音机放在暖气片上。

他年轻时曾参与过“联盟”号和“质子”号的设计,如今头发早已花白。

他听到“引力推进”“星船一号”的词汇时,手轻轻抖了一下。

他记得三十年前,他们的设计院也曾提出类似的概念,只是那时候连经费都难以维持。

克里姆林宫外的警卫换岗,风从莫斯科河面上吹来。

几名路人驻足看着大屏幕上的国际新闻直播。

画面中出现的字幕写着:“人类正式具备离开地球的能力。”

有人叹了口气,小声说:“我们本该是第一个,以前是我们把第一位宇航员送上太空。”

在莫斯科航天博物馆,仍然陈列着“东方一号”的返回舱和老旧的飞行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馆内的人比往常多。几名学生拿着手机拍摄,讨论着最新的试验。

一位讲解员对他们说:“那时候,我们掌握了全世界最先进的火箭技术。”

学生问:“那为什么现在是他们先做出来?”

讲解员沉默了一下,说:“因为我们走了一段弯路。”

电视新闻里传来主持人的总结。

“本次引力推进系统的主要技术突破来自东协的科研机构与南洋理工的联合实验室。苏俄航天局目前未公布参与计划。”

这句话在苏俄内部引发了不小的反响。

不少评论员在电视上谈论起过去的荣光——从加加林到和平号,从拜科努尔到火星探测——可他们也不得不承认,如今的苏俄在太空竞赛中已经退到第二线。

广播里响起熟悉的音乐,是当年“联盟号”发射时的庆祝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