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探头捕捉到它们进入肝脏的瞬间,数十万微型单元如同光点般在组织间游走。
它们精准地识别出异常的癌细胞群落,微小的机器人集群在癌细胞周围聚拢,释放定向的分解信号,将受损细胞逐一切除。
过程迅速而干净,周边健康组织几乎未受波及。
与此同时,另一批纳米共生体在肝脏缺损区集结,释放诱导因子,强行驱动残余细胞进入修复通道。
短短二十分钟,监测仪的数据已经显示出局部功能曲线的回升。
然而,很快问题也浮现。
随着修复需求的持续扩大,P-92所携带的供能物质开始告急。
显微影像显示,它们在部分区域停止了因子释放,只能通过自我拼接形成临时结构,对破损的血管与细胞框架进行代偿。
局部功能被勉强维持,但全面修复迟迟未能完成,助手低声汇报:“供能物质不足,整体修复无法完成。”
“P-92”具备精准清除与代偿的能力,但在长时间、大规模修复上,供能系统依然是最致命的瓶颈。
随着最后一批“P-92”因供能枯竭而停止活性,监控屏幕上的曲线逐渐趋于平稳。显微探头捕捉到它们在组织间缓慢沉积下来,如同无数微小的灰尘,安静附着在细胞与血管壁上。
它们并未彻底死亡,而是进入低能耗的休眠状态,尝试从宿主机体中获取新的能量来源。实验数据很快显示出这种变化:志愿者的代谢指数显着升高,血糖消耗速度远超常规。
患者本人的表现更加直观。
几小时后,他的体力急剧下降,四肢沉重,连呼吸都带着明显的乏力。
与此同时,食欲却前所未有地旺盛,哪怕刚刚进食过一份完整的配给餐,他依旧感到饥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记录板上的数据不断被刷新,血液中营养物质快速下降,能量摄入却几乎立刻被消耗殆尽,研究人员将这一现象标注为“能量回补期”。
医护人员推来一组营养液与电解质混合的输液袋,挂在观察舱的支架上。
透明液体顺着管路缓缓滴入,患者的指尖微微颤动,血糖逐渐稳定下来。
陈伟康凝视着屏幕,确认各项生命体征恢复到可控范围,才抬手示意助手记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