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地区,中原。
弥林星处处暗藏惊喜,就连一草一木都蕴含着新奇。
农学家们在这颗星球的植物中,已发现不下十种能够与地球作物杂交,并留下优势后代的珍稀作物。
而生长于极北之地的“雪麦”,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株。
这种被帝国人称为“麦子”的作物,原产于帝国北部苏拉米亚一带,因此最早被纳入“神农计划”的考量。
尽管名为麦子,却与地球小麦和帝国南方种植的苔麦大相径庭。
它的形态更接近高大一些的高粱,挺拔修长,青绿色的叶片宽厚如掌,结出的籽粒却宛如黄豆般饱满。
雪麦与小麦的杂交产物,现已经在黄土高原上大规模种植的改良麦苗,已经将亩产提高了二到三倍。
而它与水稻的优势杂交产物——暂时被命名为“雪稻”,却因基因冲突与自身脆弱,整整比改良麦苗晚了一年半才被东协农业科学院成功培育出来。
这株“雪稻”极为娇弱,几乎需要恒温恒湿的环境才能生长。全年温度与湿度的浮动若超过百分之五,整片试验田便会瞬间报废。
即便如此,农科院的专家们仍倾尽心力培育它。
至于为什么,专家们花如此大的心血也要培育、种植这种作物——只需要去实验田中看一眼,便可知晓。
“雪稻”生长的试验田是整个农科院中待遇数一数二的,全封闭的温控系统严密守护着每一寸土地,连输送进去的气体、肥料与水分都经过精心调配。
在这几乎堪称五星级的呵护下,最高的一株“雪稻”已接近三米,其余植株也无一低于两米。
与其说它是一种稻子,不如说是一棵结米的树,一棵能为人乘凉的树。
农学家们对“雪稻”的期许,不仅在于它高产的潜力,更在于它对未来粮食结构的颠覆意义。
若是改良成功,大地上的粮田将不再局限于矮小稻秧的形态,而是挺立成一株株高大植株。
树冠之下,阳光被层层叶片过滤,留下一片清凉阴影
。科研人员常常幻想着这样一幅画面:稻树高耸,叶影婆娑,而在其根部与行间,依旧能栽种低矮作物,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立体粮田。
届时,田野间将出现奇景:人在树下乘凉,抬眼望去,却是沉甸甸的稻穗悬垂而下,宛如从天而降的金色果实。
这一景象,让许多农学家联想到前辈提出过的愿景——“禾下乘凉梦”。
这个曾被认为只存在于幻想中的梦想,或许真的会被具象化。
届时,所谓“亩产过万斤”的宏愿,也不再只是数字上的追求,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