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摸了摸内侧口袋里那个硬邦邦的档案袋,感觉它又重了几分。
县委办给江澈安排了临时的单身宿舍,就在办公楼的后院。房间不大,但收拾得很干净。
关上门,隔绝了外面的一切,江澈才感觉自己真正活了过来。他脱掉外套,将那份档案袋拿出来,放在书桌的台灯下。
昏黄的灯光,照在牛皮纸袋上,那几个模糊的字迹仿佛也变得沉重起来。
不能再等了。
这件事就像一颗定时炸弹,多在自己手里停留一分钟,风险就增加一分。他必须尽快找到破局的线索,然后把这个烫手山芋扔出去。
他打开房间里那台老旧的台式电脑,开机速度慢得像个垂暮的老人。在等待的间隙,他闭上眼睛,在脑海里重新梳理了一遍案情。
这起案子的核心,是栽赃陷害。
突破口,就在于那个时间上的矛盾点——会计张文清,不可能在同一天出现在两个地方。
只要能证明这一点,整个案子的证据链就会瞬间崩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可问题是,怎么证明?
二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报纸或许还能在图书馆的故纸堆里找到,但那只能作为旁证。想要推翻法院的判决,必须要有更直接、更确凿的证据。
比如,张文清本人的证词,或者,当年那本伪造的账本原件。
电脑终于进入了系统桌面。江澈熟练地连接上县委的内部办公网络,他现在有了书记秘书的权限,可以查阅到很多普通干部接触不到的资料库。
他的第一个目标,就是找到当年参与这起案件的所有“人”。
他先在人事系统的搜索栏里,输入了“张文清”三个字。
屏幕上很快跳出了一个档案链接。江澈点了进去,一份电子化的干部履历表展现在眼前。
张文清,男,一九四二年生,原县财政局总会计师。
履历很简单,从参加工作到退休,他一辈子都没离开过财政系统。照片上的老人,戴着一副黑框眼镜,面容清瘦,眼神看起来很温和。
江澈的目光,落在了档案的最下方。
状态:已退休。
退休时间,是十二年前。档案里只留了一个当年的家庭住址,位于县城的老家属院。
江澈立刻在内部地图上搜索那个地址,结果却让他心里一沉。
地图显示,那片区域在五年前的旧城改造中,已经被夷为平地,如今矗立在那里的,是一座崭新的商业广场。
人海茫茫,要去哪里找一个搬迁了五年、如今已经年近八旬的老人?
第一条线索,断了。
江澈没有气馁,他开始搜索当年青龙镇派出所的办案民警。根据卷宗里的签名,他找到了两个名字。
可搜索结果,却让他后背发凉。
其中一个,档案显示在十五年前因病去世。
另一个,则在十年前的一次抓捕行动中,因公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