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古研究员的寻访,他要感谢那位“知音”!

……

与此同时,青龙镇唯一一家招待所的二楼房间里。

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者,正戴着老花镜,一遍又一遍地摩挲着一张信纸。信纸已经有些起皱,但上面的字迹,他却百看不厌。

这位,正是从省城一路寻访而来的古建筑研究员,古德邦。

“老古,电话打过去了。”一个中年男人走进来,给古德邦的茶杯续上水,“接电话的人说会转告。不过,我看这事悬。”

中年男人是古德邦的学生,也是这次陪他来的“朋友”,名叫赵立新,在省报当记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怎么说?”古德邦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不解。

“我一提您的名字,再提到要找写信的‘江澈’,对方的反应就有点奇怪。”赵立新皱着眉分析道,“按理说,一个乡镇的年轻干部,能得到您这种级别的专家专程上门感谢,那得是多大的荣耀?不得高兴得蹦起来?可我总感觉,对方像是在刻意隐瞒什么。”

古德邦闻言,非但没有失望,反而抚掌一笑,眼中精光四射。

“这就对了!这就完全对上了!”他将那封信小心翼翼地放回信封,语气里带着一种发现稀世珍宝般的兴奋,“立新啊,你看看这封信的笔锋,藏而不露,力透纸背!再看这行文,引经据典,却不掉书袋,字里行间透着一股洞察世事的通透和一股超然物外的淡泊!这样的人,怎么可能会是那种沽名钓誉之辈?”

他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不远处那栋灰色的政府办公楼,眼神悠远。

“我研究了一辈子古建筑,也算是阅人无数。写这封信的人,绝非池中之物!他给我写信,不是为了求名,也不是为了求利,他只是单纯地不忍看到一座有数百年历史的古桥,毁于无知和短视。他的内心,和这座古桥一样,有着一份历经风雨的沉静和坚守。”

古德邦越说越激动:“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知音’!我这次来,不是来给他送什么荣誉,我是来拜访一位同道!一位忘年之交!他越是躲,就越证明我没有看错人!”

赵立新听得目瞪口呆,他没想到自己老师对一个素未谋面的写信人,评价竟然高到了这种地步。

“老师,那……那咱们现在怎么办?人家不愿意见,我们总不能硬闯吧?”

“硬闯?”古德邦摇了摇头,嘴角勾起一抹智珠在握的笑容,“对付这种‘高人’,不能用常规的法子。他既然不愿意见,那我们就创造一个让他不得不见面的机会。”

他转过身,对赵立新吩咐道:“你马上去一趟镇政府,就说我,省考古研究所的古德邦,想就青龙镇古石桥的保护和后续开发问题,和镇里的主要领导,以及所有参与了‘一桥双景’方案设计的同志,开一个座谈会。记住,要强调,是所有参与设计的同志,一个都不能少!”

赵立新眼睛一亮,瞬间明白了老师的用意。

釜底抽薪!

你不是躲吗?你不是不承认吗?那我就把所有相关人员都召集起来。这是官方的座谈会,你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总不能不参加吧?只要你来了,老师他总有办法把你认出来!

“高!老师,这招实在是高!”赵立新佩服得五体投地,立刻转身出门去办了。

……

江澈在洗手间里待了足足半个小时,直到双腿发麻,才小心翼翼地探出头来。

他像个做贼一样,贴着墙根,溜回了办公室门口,侧耳倾听。

里面静悄悄的,似乎已经没人再讨论刚才那通电话了。

他松了口气,整理了一下衣服,装作若无其事地走了进去。

小李看到他,立刻凑了上来,压低声音,神神秘秘地说:“江哥,你猜怎么着?刚才县委办来电话了!”

江澈心里“咯噔”一下。

怎么又来?今天是什么日子?电话追魂日吗?

“县委办……什么事?”他紧张地问。

“好像是说,县委组织部的陈部长,明天要来咱们镇视察工作!”小李的脸上写满了兴奋,“这可是大事啊!陈部长很少亲自下乡的!”

组织部长要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