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他背后有一个能量巨大的“线人”。
这个“线人”,必须同时满足几个条件:第一,身在体制内,了解事件的敏感性和引爆方式;第二,深谙青龙镇的情况,对污染的危害有切身体会;第三,有能力、有胆识,敢于策划并执行这样一场惊天动地的舆论风暴。
陈岩的脑海中,将所有线索串联了起来。
水泥厂、古桥、化工厂……一次是偶然,两次是巧合,三次,就是必然。
青龙镇这个地方,一定有一个高人。
而每一次事件的漩涡中心,都或明或暗地浮现出同一个名字——江澈。
一个刚入职一年多的年轻人,先是被破格提拔为党政办副主任,紧接着又在几件大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现在,一场足以掀翻一个县领导班子的环保风暴,源头又指向了他的辖区。
陈岩的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
他仿佛看到了一个棋手,正以整个青龙镇为棋盘,闲庭信步,落子无声,却总能于无声处听惊雷。
这个年轻人,要么是天底下最幸运的傻瓜,要么,就是一个懂得“藏拙”和“借势”的顶级聪明人。
他把功劳推给领导,推给专家,这次,更是直接塑造了一个“记者英雄”来当自己的白手套。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与名。这份心性,这份手段,哪里像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有点意思。”陈岩喃喃自语。
他拿起桌上的红色电话,拨通了一个号码。
电话接通,他用不容置疑的语气说道:“我是陈岩。你们县委组织部,立刻整理一份青龙镇江澈同志的详细档案材料,包括他入职以来经手的所有工作,参与的所有事件,以及……所有与他有过深入接触的领导、同事对他的评价。我明天上午要看到。”
电话那头,安陵县委组织部的部长,握着话筒,手心瞬间就湿了。
市委组织部的二号首长,亲自打电话,点名要一个乡镇副股级干部的档案。
这是什么信号?
他不敢多问,连声应道:“是是是,陈部长,我们马上办!一定在明天上午之前,把最详尽的材料送到您的办公室!”
挂掉电话,陈岩靠在椅背上,看着窗外的天空,眼神变得愈发深邃。
他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个叫江澈的年轻人,很可能就是市委一直在寻找的那种,有巨大潜力、能够破格使用的“璞玉”。
而此刻,刚刚躲过一劫的江澈,正哼着小曲,在办公室里美滋滋地盘算着,他那辆新到手的嘉陵摩托车,周末应该加多少号的汽油,才能跑得又快又省。
他丝毫没有意识到,一张来自市委组织部的、无形的大网,已经悄然向他撒来。他自以为天衣无缝的“摸鱼”伪装,在一个更高维度的观察者眼中,反而成了最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