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穿越者,郑森深知历史上南明灭亡的结局:
弘光帝当年不顾兵力空虚,强行派遣史可法北伐,最终导致扬州城破,十万百姓殉城。
隆武帝在福建孤立无援,被清军俘虏后绝食而亡,这样的悲剧绝不能在大夏重演。
他也渴望趁胜追击,改变历史轨迹,收复失地,让汉人不再受鞑子的欺压。
可他也清楚,将领们说的都是实话,容不得他忽视。
兵力不足、粮草短缺、士兵疲惫、后方空虚,甚至连铸造火铳的铜料都要从江南旧庙里拆铜像来凑。
这些现实制约如同巨石,压得人喘不过气,强行北伐只会让弟兄们白白送死。
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大夏政权也会陷入危机,届时别说北上,恐怕连江南都保不住。
郑森的思绪飘到了那些战死的弟兄身上:陈明遇守江阴时,身中数箭仍紧握钢刀作战。
王允成在淮安城头被炮弹炸断手臂,却依旧死守阵地。
还有刘泽清、刘体纯、李元胤、杨耿……每个名字背后,都是一具为抗清事业倒下的尸体。
他们用生命换来了如今的胜利,若自己因为急于求成,让更多弟兄送命,既对不起江阴城中殉国的百姓。
也对不起衣襟上绣着“反清复明”的士兵,更对不起所有信任他的百姓。
郑森深吸一口气,目光缓缓扫过帐内的将领,看到他们脸上满是恳切——甘辉的甲胄上还沾着泥土,陈永华的手仍按在摊开的文书上,李过的旧甲袖口露出磨损的棉絮。
他们没有一人为了私利,全是为了大夏的存续、为了抗清大业。
他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无奈,却也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诸位将军的意思,朕明白了。北伐之事,暂且搁置。”
郑森心里清楚,这并非退缩,而是为了将来能更好地北上——待江南局势稳定、士兵训练成熟、粮草储备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