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狩猎陷阱

第一次“守望者”警报的失利,像一记沉重的警钟,敲醒了“启明”内部可能存在的些许松懈。敌人并非蛰伏,而是在更深的阴影中磨利爪牙。

林晚晚“砍断爪子”的命令,将团队的工作重心从单纯的防御,转向了更具攻击性的 “主动诱捕” 。

白瑾带领团队,以第一次成功窃取事件的数据为蓝本,结合之前掌握的“Kaleido Scope”目标筛选逻辑,构建了一个复杂的预测模型。模型综合分析了全市所有重点医院神经科的患者数据(在获得授权和严格匿名化处理后)、医疗设备网络环境、以及可能被觊觎的商业或技术信息价值。

(白瑾指着模型输出的几个高亮区域:“根据模拟,这三家医院,以及院内特定的几个VIP检查室或高端设备区,在未来72小时内,遭受下一次‘神经织网’攻击的概率超过70%。”)

与此同时,雷烈协调的线下行动组,已经对这几个高危区域完成了秘密布控。他们并未大张旗鼓地增派安保,那样只会打草惊蛇。相反,他们化整为零,伪装成设备维修工、保洁人员、甚至是前来探望的家属,悄无声息地融入了医院的环境。他们的任务不是阻止攻击,而是在攻击发生时,锁定信号回收的物理节点和操作者。

技术团队则在这些高危区域的网络环境中,布设了更加灵敏和隐蔽的监测探针,并设置了多层蜜罐系统——伪装成含有高价值“记忆数据”的虚假信息流,引诱对方上钩。

一张无形的反猎杀之网,在特定的几个地点,悄然张开。

沈怀安从小陈那里获得的“只读权限”虚拟机,成了他理解这场高端攻防战的最佳窗口。他如饥似渴地观察着那些被标记的恶意流量,尝试理解它们的攻击模式、规避手段以及最终被捕获或拦截的原理。

他甚至开始在自己的学习笔记上,模仿着绘制攻击路径图和设计反制策略。雷烈偶然看到一次,没有批评他越界,反而指点了他几个思路上的误区。

(雷烈内心:理论结合观察,是快速成长的好方法。只要不贸然行动就行。)

这天,沈怀安在观察一段模拟的、针对医疗设备网络的渗透攻击时,注意到攻击者使用了一种非常规的端口跳跃序列,这种序列与他之前发现的那个规律性IP访问云空间时使用的某种隐蔽信道特征,存在微弱的相似性。

(沈怀安内心:又是这种“老习惯”?他们好像对某些特定的、看似过时的技术路径有依赖?)

这个发现让他心中一动。他没有声张,而是将这个特征默默记下,并尝试在自己正在学习编写的那个简易网络嗅探器中,加入了针对此类特征的检测规则。他知道自己的工具还很粗糙,但这是一种将理论付诸实践的尝试。

陷阱布下后的第四十八小时,目标终于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