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舆论

一品悍臣 菲硕莫薯 1394 字 14天前

柳魁被抓一事闹的沸沸扬扬,街头巷尾无不谈论此事,满城无人不知。

只是才过一天,风向有点不太对头,百姓的反应倒是正常,各家府邸谈论起来后,有点跑题了。

其实在古代无论是地方官员,还是地方退休的官员,鲜少有获罪的,获罪被拿下大狱的,更是少之又少。

后世影视作品中,动不动就是地方官员获罪、被抓、砍头,因此让人们产生了一个误区,尤其是关于清朝的影视作品,正义总会得到伸张。

就比如康熙微服打炮记中,走到哪睡到哪,睡到哪抓到哪,抓到哪杀到哪,完全是扯淡。

正史中根本没有任何相关记录,访是访了,没有微服私访。

在《清圣祖实录》以及《江南通知》中的确有着明确记载,康熙视察漕运相关的工程以及黄河治理等,南巡郭城中的确严惩了很多江南地区的地方贪腐官员。

这里面就涉及到了另外一个问题了,关于“懂事”的问题

上级领导下来视察,兴师动众,还得提前打电话告诉一下,就查告诉你该怎么准备了,结果你连演都不演一下,不抓你抓谁,不严惩你严惩谁?

往上数,明代,张居正改革后,是有大量地方官员被革职、下狱,但很少,少之又少。

宋朝,对官员的考核是“四善三最”,评级分为上、中、下,在这个极为重文抑武的朝代,地方官员混的是最好的,和土皇帝似的,就连杀人都可以花钱解决。

唐代对地方官员实施的则是“四善二十七最”考核法,达不到考核要求的,可能会被降级,同样在正史中没有太多相关的记录,哪个地方官员因为政绩太差被处死了。

各朝各代,但凡出现一大群官员被抓被杀,要么是在京中,要么参与谋反,更多的则是在京中参与谋反,然后一死死一群。

再说大虞朝以及前朝景朝,与生无声死无息的百姓不同,无论是在职的还是离任的地方官员,就不说犯错了,哪怕是犯罪,那也不应该抓,处理起来相当的麻烦。

他就是杀人了,就是铁证如山,地方官府都没有权利去抓,要先告知州府,州府告知京中刑部,刑部和吏部研究一下,最终让大理寺去查。

而在这个期间,这位犯罪的官员,地方府衙是没有任何权利处置的。

温宗博是钦差,户部左侍郎,在京中都是跺跺脚就能跺跺脚的存在,即便如此,他最多绕过“上报州府”这个程序,告知刑部、吏部是必须要做的,即便最后大理寺定罪,无论是关押还是宰了,都要押送到京中。

洛城大街小巷,贴满了告示,关于柳魁的罪行,罪行相关的证据。

百姓谈的是该抓,该杀,大快人心。

各家府邸谈的却是温宗博不守规矩,这样的“习惯”要不得,太过无法无天!

“挺逗的。”

唐府中,躺在后花园躺椅上的唐云,翘着二郎腿,双手枕在脑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