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等人又为何进出谋划策,建议多召四方猛将及豪杰,让他们都领兵向京城进发,以此胁迫太后;何进同意了。
主簿、广陵人陈琳劝谏说:“俗话说‘掩目捕雀’,连小东西都不能靠欺骗得手,何况国家大事,怎能用欺诈手段来图谋呢!如今将军总揽皇家权威,手握兵权,如龙腾虎步,进退随心,对付宦官就像鼓风炉燎毛发一样容易。只应速发雷霆,当机立断,则天人顺服。反而放弃手中利器,去求外援,大军聚集,强者称雄,这就是所谓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必定不能成功,只会成为祸乱的根源!”何进不听。
典军校尉曹操听说后笑道:“宦官制度,古今都有,但君主不应过分授予权力宠信,使他们到如此地步。既然要惩治他们的罪过,应当诛杀元凶,一个狱吏就足够了,何必纷纷召来外兵呢!想把他们全杀光,事情必然泄露,我看他要失败。”
董卓抗命:
当初,灵帝征召董卓为少府(九卿之一),董卓上书说:“我所统领的湟中义从和秦、胡士兵都对我说:‘军饷不发放,粮饷断绝,妻子儿女饥寒交迫。’拉着我的车子,使我不能动身。羌胡人性情急躁如狗,我无法禁止,只能顺从安抚。若有新的情况再上奏。”朝廷无法控制他。
等到灵帝病重,下诏任命董卓为并州牧,命令他把军队交给皇甫嵩。董卓又上书说:“我误蒙天恩,掌兵十年,士卒上下,相处日久,眷恋我的养育之恩,愿为我拼死效命,请求让我带他们去北州(并州),效力边疆。”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劝皇甫嵩说:“天下兵权,在大人您与董卓手中。如今仇怨已结,势不两存。董卓接到诏书要他交出兵权却上书自请带兵,这是违抗皇命。他以京城政局混乱为借口,所以敢徘徊观望,这是心怀奸诈。这两条都是大罪。况且他凶暴残忍,六亲不认,将士不亲附。大人您现在身为元帅,倚仗国威讨伐他,上显忠义,下除凶害,没有不成功的。”皇甫嵩说:“违抗皇命固然有罪,但擅自诛杀大臣也有责任。不如公开上奏此事,让朝廷裁决。”于是上书报告。灵帝下诏责备董卓。董卓仍不奉诏,将军队驻扎在河东郡以观时变。
何进召董卓率军到京城。侍御史郑泰劝谏说:“董卓强横残忍,不讲道义,贪得无厌。如果让他参与朝政,授予大权,必将放纵凶欲,危及朝廷。明公您以皇亲国戚的重任,掌握辅政大权,独断专行,诛除有罪之人,实在不该借助董卓作为外援!而且事情拖延就会生变,殷鉴不远(指窦武事),应该速作决断。”尚书卢植也说不应召董卓,何进都不听。郑泰于是弃官离去,对荀攸说:“何公不容易辅佐。”何进府掾王匡、骑都尉鲍信,都是泰山人,何进派他们回故乡招募士兵;又召东郡太守桥瑁屯驻成皋,派武猛都尉丁原率领数千人进犯河内郡,焚烧孟津渡口,火光映照洛阳城中,这些人都以诛杀宦官为名。董卓接到召令,立即上路,并上书说:“中常侍张让等人,倚仗皇宠,扰乱天下。我听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割疮虽然疼痛,胜过让它内烂。从前赵鞅发动晋阳之兵驱逐君王身边的恶人,如今我也要鸣钟击鼓开往洛阳,请求逮捕张让等人以清除奸恶!”太后仍然不同意。何苗对何进说:“当初我们一起从南阳来,都因贫贱依靠宦官才获得富贵。国家大事,谈何容易。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应该深思,还是和宦官们和解吧。”董卓到达渑池,何进更加犹豫不决,派谏议大夫种劭(种暠之孙)宣布诏令阻止董卓。董卓不接受诏令,于是前进到河南;种劭出迎慰劳,并劝他退军。董卓怀疑有变,命令军士用兵器威胁种劭。种劭大怒,宣称有诏令,大声斥责他们,军士都散开,种劭上前质问董卓;董卓理屈词穷,只好退军到夕阳亭。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袁绍逼宫与宦官反扑:
袁绍怕何进改变主意,就威胁他说:“矛盾已经形成,形势已经暴露,将军还想等什么而不早作决断呢?事久生变,又要重演窦氏的悲剧了!”何进于是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授予符节,有专断权力;任命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
袁绍派洛阳得力武吏监视宦官,并催促董卓等人派驿马飞驰上奏,扬言要进兵平乐观。太后这才害怕,将中常侍、小黄门全部罢免,遣送回各自乡里,只留下何进平素亲近的人守卫宫中。诸常侍、小黄门都去向何进谢罪,听凭处置。何进对他们说:“天下纷扰不宁,正是忧虑各位的缘故。如今董卓就要到了,各位为什么不早点各自返回封国!”袁绍劝何进就在此时下决心,再三劝说;何进不同意。袁绍又写信通知各州郡,假传何进的意思,让他们逮捕审问宦官的亲属。
何进的谋划拖延多日,有些泄露,宦官们恐惧而想反抗。张让的儿媳,是何太后的妹妹,张让向儿媳叩头说:“老臣我获罪,应当与儿媳一起回归乡里。只是我家几代蒙受皇恩,如今要远离宫殿,心中恋恋不舍,希望能再进宫值班一次,得以暂时侍奉太后陛下,然后退归乡野,死而无憾!”儿媳转告舞阳君,舞阳君入宫禀告太后,于是下诏让所有常侍都重新入宫值班。
八月,戊辰日: 何进进入长乐宫,禀告太后,请求诛杀所有常侍。中常侍张让、段珪商议说:“大将军称病不参加先帝丧礼,又不送葬,现在突然进宫,想干什么?难道窦武的事又要重演吗?”派人偷听,完全听到了他们的谈话。于是率领党羽数十人手持兵器偷偷从侧门进入,埋伏在殿门边。何进出来,宦官们假传太后诏令召何进,何进又入宫坐在省阁(尚书省官署)。张让等人责问何进:“天下混乱,也不全是我们宦官的罪过。先帝曾与太后不快,几乎废黜太后,是我们流泪解救,各出家财千万作为礼物,才使先帝回心转意,只是想依托你们何氏门户而已。现在你竟想灭我全族,不是太过分了吗!”于是尚方监渠穆拔剑在嘉德殿前杀死何进。张让、段珪等人伪造诏书,任命前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尚书接到诏书,怀疑有假,说:“请大将军出来共同商议。”中黄门将何进的头颅扔给尚书说:“何进谋反,已被处死了!”
宦官劫帝出逃与董卓迎驾:
何进的部将吴匡、张璋在宫外,听说何进被害,想率兵入宫,宫门已关闭。虎贲中郎将袁术与吴匡共同攻打宫门,中黄门宦官手持兵器守卫阁道。时值黄昏,袁术于是放火焚烧南宫青琐门,想以此胁迫张让等人出来。张让等人入内禀告太后,说大将军的士兵造反,焚烧宫殿,攻打尚书门,趁机劫持太后、少帝及陈留王刘协,裹挟宫内官员,从复道逃往北宫。尚书卢植手持长戈站在阁道窗下,仰头斥责段珪;段珪害怕,于是释放了太后,太后从阁道跳下,得以逃脱。
袁绍与叔父袁隗假传圣旨召樊陵、许相,将他们斩首。袁绍与何苗率兵驻扎在朱雀阙下,捕得赵忠等人,处斩。吴匡等人一向怨恨何苗不与何进同心,又怀疑他与宦官勾结,于是号令军中:“杀大将军的人,就是车骑将军何苗!将士们能为大将军报仇吗?”将士们都流泪说:“愿拼死效力!”吴匡于是率兵与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一起攻杀了何苗,将他的尸体丢弃在御苑中。袁绍于是关闭北宫门,派兵搜捕所有宦官,不论老少一律处死,共两千多人,有些没长胡须的人也被误杀。袁绍乘势进兵冲击宫禁,有的士兵登上端门屋(宫门楼),攻打宫内。
庚午日: 张让、段珪等人被困,于是挟持少帝与陈留王刘协等数十人步行逃出谷门(洛阳北门),夜里到达小平津。六玺(皇帝印玺)没有带在身边,公卿大臣无人跟随,只有尚书卢植、河南中部掾闵贡连夜追到黄河边。闵贡厉声斥责张让等人,并说:“现在不快点自尽,我就要杀你们了!”于是亲手用剑斩杀数人。张让等人惊恐,拱手再拜,叩头向少帝诀别说:“臣等死了,请陛下自爱!”于是投河自尽。
闵贡扶着少帝与陈留王夜里借着萤火虫的光向南步行,想回宫,走了几里路,得到百姓一辆露车(无帷盖车),一起乘坐,到雒舍休息。
辛未日: 少帝独自骑一匹马,陈留王与闵贡共骑一匹马,从雒舍南行,公卿大臣陆续有人赶到。
董卓率军抵达显阳苑,远远望见洛阳城中起火,知道发生变故,率军急速前进;天未亮,到达城西,听说少帝在北边,于是与大臣们前往北邙阪下奉迎少帝。少帝见董卓突然率大军到来,恐惧哭泣。大臣们对董卓说:“有诏令命你退兵。”董卓说:“你们身为国家大臣,不能辅佐王室,致使国家流离失所,有什么退兵可言!”董卓与少帝说话,少帝语无伦次;于是改问陈留王刘协祸乱起因,陈留王对答,自始至终,条理清楚。董卓大喜,认为陈留王贤能,而且是由董太后抚养,董卓自认为与董太后同族,于是产生了废黜少帝、改立陈留王的想法。
小主,
当天,少帝回到宫中,大赦天下,改年号光熹为昭宁。传国玉玺丢失,其他玉玺都找到了。任命丁原为执金吾。骑都尉鲍信从泰山郡募兵刚回来,劝袁绍说:“董卓拥强兵,将有异心,现在不早图谋,必被他所制;趁他刚到,军队疲劳,袭击他,可以生擒!”袁绍畏惧董卓,不敢行动。鲍信于是率兵返回泰山。
董卓掌权:
董卓初入洛阳时,步兵骑兵不过三千人,自己嫌兵力少,担心不被远近慑服,便每隔四五天就趁夜色将军队悄悄派出军营,第二天早上,再大张旗鼓地回来,让人以为凉州兵马又来了,洛阳城中无人知晓。不久,何进及其弟弟何苗的部队都归附了董卓,董卓又暗中指使丁原的部将、五原人吕布杀死丁原吞并了他的部众,董卓的兵力因此非常强盛。
于是暗示朝廷,以久雨不晴为由,下诏罢免司空刘弘,由董卓自己接任。
当初,蔡邕被流放朔方,遇到赦免得以返回。五原太守王智,是王甫的弟弟,上奏指控蔡邕诽谤朝廷;蔡邕于是逃亡江湖,流亡十二年。董卓听说他的名声而征召他,蔡邕称病不去。董卓怒骂道:“我能灭人全族!”蔡邕恐惧,只得应召。到京后,被任命为祭酒,很受敬重,考绩评为优等,三天之内,历任三台(指官职连升),升迁为侍中。
董卓议废立与袁绍出走:
董卓对袁绍说:“天下之主,应该选择贤明的人。每每想到灵帝,就令人愤恨不已!董侯(刘协)似乎可以,现在我想立他为帝,不知他能否胜过史侯(刘辩)?人有时小聪明大糊涂,也不知他究竟如何?姑且这样吧。刘氏的后代不值得再保留了!”袁绍说:“汉家君临天下四百多年,恩泽深厚,万民拥戴。如今皇上年纪尚轻,并无过失传布天下。您想废嫡立庶,恐怕众人不会听从您的意见。”董卓手按佩剑呵斥袁绍:“小子你竟敢如此!天下之事,岂不在我!我想做什么,谁敢不从!你以为董卓的刀不锋利吗!”袁绍勃然大怒道:“天下英雄,岂止你董公一人!”拔出佩刀,横握在手,作揖而出。董卓因刚到洛阳,见袁绍是世家大族,所以不敢加害。袁绍将符节悬挂在上东门,逃奔冀州。
董卓废少帝立献帝:
九月,癸酉日: 董卓召集百官,昂首大声说:“皇帝(刘辩)昏庸懦弱,不能供奉宗庙,做天下之主。现在我想依照伊尹、霍光旧例,改立陈留王为帝,怎么样?”公卿以下都惶恐不安,无人敢回答。董卓又高声说:“从前霍光定策废立,延年(田延年)按剑(威慑群臣)。有敢阻挠大计的,都按军法处置!”在座的人无不震动,只有尚书卢植说:“从前太甲即位后昏庸不明,昌邑王(刘贺)罪过千余条,所以有废立之事。如今皇上年纪尚轻,行为没有过失,不能和前事相比。”董卓大怒,中止会议。准备杀卢植,蔡邕为他求情,议郎彭伯也劝董卓说:“卢尚书是海内大儒,众望所归。现在先害他,天下震惊恐惧。”董卓这才作罢,只免去卢植官职。卢植于是逃到上谷郡隐居。董卓将废立计划告知太傅袁隗,袁隗表示同意。
甲戌日: 董卓又在崇德前殿召集百官,胁迫何太后下诏废黜少帝刘辩,诏书说:“皇帝(刘辩)在先帝丧期,没有孝子之心,威仪不像君主,现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皇帝。”袁隗解下少帝的玺绶,奉给陈留王刘协,扶弘农王刘辩下殿,向北称臣。何太后哽咽流泪,群臣悲愤,无人敢言。
董卓又提议:“何太后曾逼迫孝仁董太后(灵帝生母)迁居永乐宫,致使她忧虑而死,违背了婆媳之礼。”于是将何太后迁到永安宫。
大赦天下,改年号昭宁为永汉。
丙子日: 董卓用毒酒毒死何太后。公卿以下官员不穿丧服,参加葬礼时,只穿素服而已。
董卓又挖开何苗的棺材,取出尸体,肢解砍断,丢弃在道旁,杀死何苗的母亲舞阳君,将尸体抛在御苑枳棘篱笆中。
诏令征召公卿以下官员的子弟为郎官(宫廷侍卫),以补充宦官留下的职位,在殿上侍奉。
乙酉日: 任命太尉刘虞为大司马,封襄贲侯。董卓自任太尉,兼前将军职务,加赐符节、斧钺、虎贲卫士,改封郿侯。
丙戌日: 任命太中大夫杨彪为司空。
甲午日: 任命豫州牧黄琬为司徒。
董卓追理党人: 董卓率领三公等大臣上书,为陈蕃、窦武及党人平反,恢复他们的爵位,派使者去吊唁祭祀,提拔任用他们的子孙。
从六月到本月(九月),持续下雨。
冬天,十月,乙巳日: 安葬灵思何皇后。
白波贼寇侵扰河东郡,董卓派部将牛辅率军攻击。
南匈奴单于於扶罗滞留河东: 当初,南单于於扶罗即位后,杀害他父亲(羌渠)的国人反叛,共同拥立须卜骨都侯为单于。於扶罗到朝廷申诉冤屈。恰逢灵帝驾崩,天下大乱,於扶罗率领数千骑兵与白波贼寇合兵侵扰郡县。当时百姓都聚集自保,抢掠不到东西,军队反而受损。於扶罗想返回南匈奴王庭,国人不接纳,只好停留在河东郡平阳县。须卜骨都侯做单于一年就死了,南匈奴王庭于是空悬单于之位,由老王代行国事。
小主,
十一月: 任命董卓为相国,朝见时赞礼官不直呼其名,入朝不必小步快走(趋),可佩剑穿鞋上殿(剑履上殿)。
十二月,戊戌日: 任命司徒黄琬为太尉,司空杨彪为司徒,光禄勋荀爽为司空。
董卓收买人心:
当初,尚书、武威人周毖,城门校尉、汝南人伍琼,劝说董卓纠正桓帝、灵帝的弊政,提拔任用天下名士以收揽人心,董卓听从了,命令周毖、伍琼与尚书郑泰、长史何颙等淘汰贪官污吏,选拔被埋没的人才。于是征召处士荀爽、陈纪、韩融、申屠蟠。朝廷又任命荀爽为平原相,赴任途中走到宛陵,升任光禄勋,到任三天,又升任司空。从被征召到位列三公,总共九十三天。又任命陈纪为五官中郎将,韩融为大鸿胪。陈纪是陈寔的儿子;韩融是韩韶的儿子。荀爽等人都畏惧董卓的残暴,不敢不应召。唯独申屠蟠接到征召文书,别人劝他应召,他笑而不答,董卓终究无法使他屈服,年七十余岁,寿终正寝。
董卓又任命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陈留人孔伷为豫州刺史,东平人张邈为陈留太守,颍川人张咨为南阳太守。董卓自己所亲近喜爱的人,并不安排在显要职位,只是担任将校而已。
诏令废除光熹、昭宁、永汉三个年号(只用初平年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