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站在前排的小男孩,约莫六七岁,穿得有些单薄,小脸冻得通红,鼻涕都快流到嘴唇上了。他唱得很卖力,小胸脯一起一伏,脖子上的红领巾歪歪扭扭,一边的角几乎要拖到地上。
李玄策的心被这一幕深深触动。他轻轻走上前,在那孩子面前蹲下身来。孩子愣了一下,歌声停了,有些怯生生地看着这个陌生的大人。李玄策脸上露出温和的笑容,伸出手,极其轻柔地帮他整理好胸前那歪斜的红领巾。他的手指触碰到孩子冰凉的小脸,感受到那皮肤下蓬勃的生命力。红领巾被仔细地系好,打成一个端正的结。
“好好唱。”李玄策的声音很轻,带着鼓励。
孩子眨了眨大眼睛,用力地点点头,深吸一口气,用更大的声音加入了歌唱的队伍:“……前进!前进!前进进!”
歌声在简陋的操场上空回荡,稚嫩而嘹亮,穿透凛冽的山风,飘向远处的山峦。那面褪色却无比洁净的国旗,终于升到了杆顶,在苍茫的群山背景中,迎着朝阳,奋力地舒展开来,如同一颗在贫瘠土地上顽强跳动的心脏。
李天枢站在父亲身后,清澈的眼眸凝视着这一切。在他的视野里,那面升起的国旗上,正升腾起一种淡淡的、温暖的金红色光晕。而每一个孩子,包括马老师,身上都散发出那种他先前在照片上感受到的“星尘”般的光芒。此刻,这些光芒仿佛受到了感召,丝丝缕缕地汇聚起来,融入那面旗帜的光晕之中。一种微弱却无比坚韧、纯净而磅礴的力量感,无声地弥漫在这小小的山坳里。他感到一种难以言喻的震撼和感动,仿佛目睹了某种关乎存在本质的奇迹——最朴素的坚守,最纯粹的奉献,汇聚成了支撑天地的无声伟力。
升旗仪式结束,孩子们带着兴奋跑开了。马老师走到李玄策身边,望着那面在风中飘扬的旗帜,轻声道:“你看,这旗子旧了,颜色也淡了。可每次把它升起来,看着它在咱们这山坳坳里飘着,我就觉得,值了。娃们知道,这里也是中国,他们也是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李玄策久久地凝视着那面褪色的红旗,又转头看向马老师那张饱经风霜却眼神清亮的脸,看向那些在寒风中嬉戏奔跑、脸蛋红扑扑的孩子。他的喉头有些发哽,一种深沉而灼热的情感在胸中激荡。他伸出手,紧紧握住了马老师布满老茧的手。那双手粗糙、冰凉,却传递着一种能穿透灵魂的温暖和力量。
“马老师,”李玄策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带着一种发自肺腑的敬重,“您说的对。守好这块地,教好每个娃……这才是最根本的。国家……国家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像您这样的人,在每一个角落默默地守着、做着,才能像这大山一样,根基深厚,风雨不动。您和孩子们,就是这巍巍华夏,最坚实的基石!”
山风呼啸,卷起地上的落叶,掠过这所山村小学破旧却充满生机的院落。那面褪色的国旗在蓝天下高高飘扬,猎猎作响,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关于希望、关于无声基石撑起万丈高楼的永恒故事。李玄策感到自己脚下的土地从未如此坚实,心中的信念也从未如此澄澈——无论前路通向星辰大海还是宇宙洪荒,这深植于泥土、闪耀于人心的“基石之光”,才是照亮前路、支撑一切的永恒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