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仓库纵火旧案:父亲留下的金属残片

林砚拿起一片金属残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残片很小,边缘不规则,表面有明显的灼烧痕迹,但隐约能看到一些细微的纹路。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能不能用现在的光谱分析仪检测一下,看看这些铁制残片里有没有其他金属成分?”林砚问道。

“可以试试,”技术组的同事点点头,“光谱分析仪能检测出金属的成分比例,或许能确定这些残片来自什么物品。”

检测过程需要几个小时,林砚趁着这个间隙,查看了王志强、刘军、周海三人的下落。根据调查,王志强在1979年辞职,回到了老家县城开了一家小商店;刘军在1980年因盗窃被判刑,现在还在监狱里服刑;周海在1978年仓库纵火案发生后不久,就离开了南州,去向不明。

“周海的嫌疑最大,”林砚看着调查结果,“纵火案发生后突然失踪,太可疑了。”

“那我们要不要先去王志强的老家看看?”年轻警员问道。

“先等技术检测结果出来,”林砚说道,“如果金属残片能确定来源,或许能缩小嫌疑人范围。”

傍晚时分,技术检测结果出来了。技术组的同事拿着报告,兴奋地跑了进来:“林队,有重大发现!这些金属残片里,除了铁,还含有少量的铜和锌,而且比例很特殊,和当年供销社仓库里使用的门锁、货架的金属成分都不一样,反而和一种老式的煤油灯灯座成分一致!”

煤油灯灯座!林砚眼前一亮,结合张大爷说的“车后座绑着油桶”和笔录里的“煤油味”,凶手很可能是携带煤油灯和煤油前往仓库纵火,金属残片就是煤油灯被烧毁后留下的。

“立刻查1978年城郊仓库的职工,谁当年有同款煤油灯?”林砚立刻吩咐道。

经过对当年职工的走访和档案排查,发现采购员周海当年确实有一盏老式煤油灯,而且这盏煤油灯的款式,与金属残片还原出的灯座款式完全一致。

“周海的老家在邻市的清河县,我们要不要立刻过去排查?”年轻警员问道。

“现在就出发,”林砚站起身,抓起警帽,“另外,联系清河县公安局,协助我们调查周海的下落。”

驱车两个小时,林砚和年轻警员抵达清河县公安局。在当地警方的协助下,很快查到了周海的下落——他当年离开南州后,就回到了清河县,改了名字,在县城郊区开了一家废品收购站。

“周海现在改名叫周卫国,住在清河县郊区的废品收购站里,平时很少和人来往,”清河县公安局的民警介绍道,“我们已经派人去监视了,他目前还在收购站里。”

林砚点点头:“走,去废品收购站看看。”

废品收购站位于清河县郊区的一个偏僻角落,周围全是农田。收购站里堆满了各种废品,散发着刺鼻的气味。林砚和民警躲在收购站对面的农田里,观察着里面的动静。

没过多久,一个身材瘦高的中年男人从屋里走了出来,手里拿着一把扫帚,开始打扫院子。林砚拿出当年周海的职工照片对比,虽然时隔十二年,男人的脸上多了些皱纹,但眉眼间的轮廓和当年的周海一模一样。

“就是他,”林砚低声说道,“准备行动,注意安全。”

几名民警立刻冲了上去,将周海控制住。周海看到警察,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挣扎着喊道:“你们干什么?我没犯法!”

“周海,别装了,我们是南州市公安局的,来查1978年城郊仓库纵火案!”林砚走到他面前,亮出证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