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实验室初成惊风雨,旧案重启觅父踪

林砚独自一人留在档案室,拿起那本残缺的卷宗。封面已经泛黄,上面印着“南州市公安局 仓库纵火案 1980年”的字样,下面还有父亲林卫国的签名。他轻轻抚摸着签名,仿佛能感受到父亲当年的温度。

“爸,您放心,” 林砚轻声说,“五年了,我一直没有忘记您的遗愿。现在,我有了技术,有了团队,一定能查明真相,抓住凶手,为您正名!”

他翻开卷宗,里面只剩下一些无关紧要的程序性文件。但林砚没有放弃,他一页一页地仔细查看,希望能找到遗漏的线索。突然,他注意到卷宗的最后一页,有一个淡淡的折痕,像是被人夹过什么东西。

他小心翼翼地展开折痕,发现上面有几个模糊的字迹,像是用铅笔写的,已经快看不清了。林砚拿出放大镜,仔细辨认,勉强认出了“城东”“砖瓦厂”“老三”这几个字。

“城东砖瓦厂?老三?” 林砚心中一动。1980年的时候,城东确实有一家砖瓦厂,后来因为经营不善倒闭了。而“老三”,很可能是当年砖瓦厂的一个工人,或者是某个团伙的成员。

这会不会是父亲当年留下的秘密线索?因为某种原因,没有写进正式的勘查记录,而是偷偷夹在了卷宗里?

林砚立刻拿起电话,拨通了侦查科的号码:“喂,帮我查一下1980年城东砖瓦厂的所有员工名单,尤其是外号叫‘老三’的人!另外,调取当年砖瓦厂的相关档案,越详细越好!”

挂了电话,林砚走到窗边,看着外面的阳光。他知道,重启这起旧案,必然会遇到重重阻力,甚至可能危及自己和身边人的安全。但他别无选择,这不仅是为了父亲,更是为了心中的正义。

苏晓拿着勘查报告走进来:“林砚,脚印分析出来了,是42码的解放鞋,和咱们局里部分老员工穿的鞋一样。墨渍是英雄牌蓝黑墨水,也是局里常用的那种。”

“看来,嫌疑人确实是局里的人。” 林砚眼神坚定,“而且,他很可能和城东砖瓦厂有关。苏晓,你陪我去一趟城东,找找当年砖瓦厂的旧址,看看能不能找到线索。”

“好!” 苏晓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两人驱车前往城东。二十分钟后,车子停在一片荒地上。这里就是当年城东砖瓦厂的旧址,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荒草萋萋。

林砚和苏晓下车,沿着荒草中的小路往前走。“1980年,这里发生过一起仓库纵火案,我父亲就是在追查这起案件时牺牲的。” 林砚指着不远处的一片空地,“那里就是当年仓库的位置。”

苏晓拿出相机,拍下现场的照片。“我们分头找找,看看有没有什么遗留的痕迹。”

两人散开,仔细搜查着每一个角落。林砚走到一堵断墙前,墙上布满了涂鸦和划痕。他用手拂去墙上的灰尘,突然,看到墙上有一个模糊的刻痕,像是一个“三”字。

“苏晓,你过来看看!” 林砚喊道。

苏晓跑过来,顺着林砚指的方向看去:“这是‘三’字?难道和你刚才在卷宗上看到的‘老三’有关?”

“很有可能。” 林砚蹲下身,在断墙下的泥土中翻找。突然,他摸到一个坚硬的东西,挖出来一看,是一个生锈的铁皮盒。

铁皮盒上了锁,但已经锈迹斑斑。林砚用力一掰,锁开了。里面装着一叠泛黄的信纸,还有一枚褪色的徽章。

林砚拿起信纸,上面的字迹潦草,是用蓝黑墨水写的。“这是……当年砖瓦厂的账目?” 他仔细一看,上面记录着一些收支情况,其中有一笔款项,标注着“给老三,用于打通关系”,日期正是1980年仓库纵火案发生的前几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找到了!” 林砚激动地说,“这就是证据!这个‘老三’,很可能就是当年的纵火犯,而局里的那个嫌疑人,就是帮他打通关系的人!”

他拿起那枚徽章,上面刻着“南州市公安局”的字样,还有一个模糊的名字。林砚仔细辨认,终于认出了那个名字——张大海。

“张大海?” 苏晓愣住了,“他不是咱们局里的老民警吗?听说他1970年就入职了,现在在后勤科工作。”

林砚眼神一沉:“看来,他就是我们要找的嫌疑人。当年,他收了‘老三’的好处,帮他掩盖了纵火案的真相,甚至可能参与了杀害我父亲的行动。现在,他看到我们要重新调查这起旧案,就急着销毁卷宗。”

“我们现在就回去,抓捕张大海!” 苏晓义愤填膺地说。

“等等。” 林砚拦住她,“我们现在只有这些间接证据,还不足以定他的罪。我们需要找到‘老三’,拿到更直接的证据。”

他看了看手中的账目,上面记录着“老三”的一个住址,就在城郊的一个村子里。“走,我们去城郊,找‘老三’!”

两人立刻驱车前往城郊。根据账目上的地址,他们找到了一个破旧的小院。院子里杂草丛生,房门虚掩着。

林砚推开门,里面弥漫着一股霉味。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抽烟,看到他们进来,警惕地站起身:“你们是谁?”

林砚拿出证件:“大爷,我们是市公安局的,想向您打听一个人,外号叫‘老三’的人,您认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