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不会是他雇人做的?”苏晓问道。
“很有可能。”林砚点点头,“当年的‘老鬼’是道上有名的混混,据说和李长河关系密切,但‘老鬼’在案发后不久就失踪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就在这时,光谱分析仪发出了“嘀”的一声,分析结果出来了。林砚凑上前,盯着屏幕上的数据,眼睛骤然亮了起来:“有了!样本里检测出了‘硝化棉’的成分,还有少量的‘松香’!”
“硝化棉是制造火药的原料,松香可以用来助燃,这两种东西混合在一起,是非常高效的引火物。”苏晓立刻明白了过来,“当年的勘查记录里根本没提到这些,这是关键线索!”
林砚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大脑飞速运转:“硝化棉在80年代管控很严,普通人很难弄到,但红星布厂当年为了生产特殊布料,曾申请过硝化棉的使用权限。”
“这么说,李长河的嫌疑很大?”赵伟激动地说道,“可是他当年有不在场证明啊。”
“不在场证明可以伪造。”林砚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当年的交通不发达,酒店住宿记录全靠人工登记,很容易做手脚。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找到当年的证据,推翻他的不在场证明,还要找到‘老鬼’的下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接下来的几天,林砚带领团队展开了全面调查。他们重新走访了当年纺织厂的老员工,查阅了红星布厂的财务记录和物资领用台账,果然发现了疑点——案发前一个月,红星布厂领用的硝化棉数量远超正常生产所需,而且有一笔去向不明的资金,转账记录上的签名模糊不清。
“这笔资金的金额是五千块,在1980年可是一笔巨款。”赵伟拿着财务记录,“转账时间就在案发前一周,我怀疑这是李长河雇‘老鬼’纵火的佣金。”
林砚点点头,又让人调取了当年李长河出差时的火车票和酒店登记记录。经过仔细比对,他们发现李长河的火车票虽然是真的,但酒店的登记信息存在漏洞——登记人是李长河的秘书,而且有目击者称,案发当晚曾在南州见过李长河的车。
“现在只差最后一步了,找到‘老鬼’。”林砚说道,“他是关键证人,只要找到他,就能彻底揭开真相。”
就在案件陷入僵局时,苏晓带来了一个重要线索:“我在整理旧档案时发现,‘老鬼’有个远房亲戚在城郊的养老院,我们可以去问问。”
林砚立刻带领团队赶到养老院。在一个破旧的房间里,他们见到了‘老鬼’的亲戚——一位年迈的老人。老人起初不愿多说,但当林砚拿出林卫国的照片时,老人的情绪激动起来:“林警官……他是个好人啊,当年他还帮过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