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心中一动,他想起父亲笔记里提到的一个细节:仓库里原本有几个煤油桶,案发后却不见了踪影。“张教授,您能确定这是煤油吗?”
“可以,”张教授肯定地说,“这种煤油的成分很特殊,是当年南州炼油厂特有的产品,现在已经不生产了。”
林砚立刻安排警员:“马上联系炼油厂,调取1980年前后的煤油销售记录,重点排查与红光仓库有业务往来的单位和个人。”
警员们迅速行动起来,林砚则和张教授继续在现场勘查。夜幕降临,他们借着灯光,又发现了一些散落的金属碎片,拼凑起来,像是一个小型的煤油灯底座。
“看来,当年的纵火者是用煤油灯作为引火物,”张教授分析道,“他先将煤油倒在木板上,然后用煤油灯点燃,制造了纵火的假象。”
林砚点点头,心中已有了初步的判断。回到警局,炼油厂的销售记录也送了过来。林砚和警员们连夜排查,终于发现了一个可疑的名字——赵天成。
“赵天成,当年是南州一家贸易公司的老板,与红光仓库有过多次业务往来。”一名警员介绍道,“1980年案发前一个月,他从炼油厂购买了大量煤油,案发后不久,他的公司就倒闭了,他本人也失踪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失踪了?”林砚皱起眉头,“有没有他的照片和详细资料?”
“有,这是他当年的档案。”警员递过一份资料,照片上的赵天成三十多岁,眼神阴鸷,嘴角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冷笑。
林砚看着照片,突然想起父亲笔记里的一句话:“赵天成此人,心机深沉,与仓库老板有过节,需重点关注。”原来,父亲当年早已注意到赵天成,只是因为没有证据,才没能将他列为嫌疑人。
“立刻全网通缉赵天成!”林砚下令道,“同时,排查他的亲属和旧部,寻找他的下落。”
接下来的几天,警员们兵分多路,四处排查。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名警员在邻市的一个小镇上,发现了赵天成的踪迹。他化名“赵老头”,在小镇上开了一家杂货店,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
林砚亲自带队,前往小镇抓捕。当警方出现在赵天成面前时,他先是一愣,随即瘫倒在地,嘴里喃喃自语:“我逃了三十年,还是没能逃过……”
审讯室里,赵天成起初还拒不认罪,但当林砚拿出那块带有煤油痕迹的木板、煤油灯底座碎片,以及他当年购买煤油的记录时,他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了。
“我说,我全都交代……”赵天成叹了口气,缓缓开口,“当年,我和红光仓库的老板李红光合伙做生意,他坑了我一大笔钱,我怀恨在心,就想放把火,烧了他的仓库,报复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