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老账本里的焦糊味

林砚心里一动,立刻从抽屉里翻出之前从老郑那里拿到的“居民迁出登记册”,找到1978年那一页,果然有“孙茂才,原住址南州纺织厂宿舍,迁出地:邻省清河县”的记录。

“苏晓,你跟我去趟档案室。”林砚抓起外套,“我要查1978年清河县的人口迁入记录,还有孙茂才现在的下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两人快步走向市局档案室,档案管理员听说他们要查1978年的迁入记录,翻出几大箱泛黄的档案册,堆在桌上:“当年的记录都是手写的,你们得慢慢找。”

林砚和苏晓分工合作,一人翻一箱,指尖在密密麻麻的名字里穿梭。阳光从档案室的窗户照进来,慢慢从东移到西,空气中的霉味越来越浓,两人额头上都渗出了汗。

“找到了!”

苏晓突然喊了一声,手里举着一页纸。林砚立刻凑过去,纸上写着:“迁入人:孙茂才,性别男,年龄32,原户籍地南州,迁入时间1978年11月5日,现住址:清河县红星乡孙家村。”

“孙家村……”林砚把地址记在笔记本上,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一块,“明天一早,我们去清河县。”

当天晚上,林砚回到宿舍,翻出父亲林卫东的旧照片。照片上的男人穿着警服,笑容明亮,和孙茂才照片里的拘谨截然不同。他手指抚过照片上父亲的脸,轻声说:“爸,快了,我很快就能查清当年的事了。”

窗外的夜色渐深,南州市的灯光星星点点,林砚把照片小心放回抽屉,又拿出那本有焦糊味的账本。他再次翻到10月17日那一页,借着台灯的光仔细看——除了被蹭掉的签名,账本边缘似乎还有一道浅浅的划痕,像是用指甲刻出来的,形状有点像一个“三”字。

三个什么?三捆棉纱?还是三个人?

林砚皱着眉,把账本放回证物袋。不管是什么,只要找到孙茂才,一切应该就能真相大白。

第二天清晨,天刚蒙蒙亮,林砚和苏晓就坐上了去清河县的长途汽车。汽车在乡间公路上颠簸,窗外的景色从高楼变成农田,林砚靠在车窗上,脑子里反复过着案情——孙茂才会不会还在孙家村?他会不会愿意开口?如果他已经不在了,又该去哪里找线索?

“别担心。”苏晓递过来一瓶水,“老郑说孙茂才当年是带着老婆孩子一起迁走的,只要找到他的家人,总能问到点什么。”

林砚接过水,点了点头。他看着苏晓认真的侧脸,心里忽然涌上一股暖流——从菜窖女尸案到现在,她一直陪在身边,用专业的法医技术帮他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他忽然想起上次苏晓受伤时,自己紧张地帮她包扎,她耳朵微红的样子,嘴角不自觉地弯了弯。

“林队,你笑什么?”苏晓注意到他的表情,疑惑地问。

林砚立刻收敛笑容,清了清嗓子:“没什么,就是觉得快查到线索了,有点高兴。”

苏晓挑了挑眉,没再追问,转头看向窗外。林砚看着她的侧影,心跳莫名快了几分,赶紧移开目光,假装看手里的案情笔记。

汽车行驶了三个多小时,终于到达清河县红星乡。两人下车后,沿着乡间小路往孙家村走,路边的稻田里飘来阵阵稻花香,偶尔能听到村民的谈笑声。

“请问,孙茂才家在哪里?”林砚拦住一个扛着锄头的老农,客气地问。

老农上下打量了他们一番,警惕地问:“你们找老孙干啥?他都好几年没回来了。”

林砚心里一沉:“他没在村里?那他家人呢?”

“他老婆前两年病死了,儿子在县城打工,很少回村。”老农叹了口气,“老孙啊,当年回来时看着挺有钱,后来不知道咋了,突然就走了,说是去南方打工,再也没信儿。”

没在村里?

林砚和苏晓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失望。他们跟着老农来到孙茂才家——一座破旧的土坯房,院门紧闭,院墙上爬满了杂草,看起来很久没人住过了。

“他儿子叫孙小兵,在县城的汽修厂干活,你们可以去那儿找找。”老农指着远处的县城方向,“顺着这条路走,大概半小时就能到。”

“谢谢大爷。”林砚道了谢,和苏晓立刻往县城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