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国站在一旁看着,没说话,但眼神里多了几分认可。之前林砚用泥土证据破“菜窖案”时,他还觉得是运气,现在看来,这小子是真有实打实的本事。
等石膏凝固的间隙,林砚跟供销社主任聊起了昨晚的情况:“主任,昨晚后门有没有锁好?周围有没有见过陌生人?”
“锁得好好的,我每天晚上都亲自检查。”主任拍着大腿,一脸懊恼,“昨晚十点多我还来看过,后门锁得严实着呢。早上五点开门,就看见门被撬了,钱箱里的现金全没了。”
“附近有没有人听见动静?”林砚又问。
主任摇摇头:“旁边住的王大爷,耳朵有点背,没听见;斜对面的小李家,昨晚两口子去县城走亲戚了,家里没人。这凶手像是算准了似的,专挑没人的时候下手。”
这时,负责提取车轮印的民警喊了一声:“林哥,石膏取出来了!”
林砚走过去,小心地拿起石膏模型,上面隐约能看出轮胎的花纹,是那种常见的横向条纹,但在条纹中间,有个细小的缺口——应该是轮胎被尖锐的东西扎破后,修补留下的痕迹。
“有缺口的轮胎花纹,这是个重要特征。”林砚把石膏模型装进证物袋,“李队,我建议咱们把三个县的案发现场都走一遍,看看能不能找到更多线索。”
李建国掐灭烟头,果断地说:“行,就按你说的办。赵伟,你跟城郊县派出所的同志留在这,再走访一下周边村民,看看有没有遗漏的目击者。我跟林砚去清河县和古塘县。”
赵伟脸上有点不乐意,但还是点了点头:“知道了,李队。”
林砚跟李建国坐上警车,继续往清河县赶。路上,李建国忽然开口:“林砚,你觉得凶手会是什么人?”
“大概率是运输行业的。”林砚不假思索地回答,“三个县沿国道分布,作案间隔均匀,凶手对路线很熟悉,而且能在短时间内往返于不同县城,普通村民没这个条件。最有可能的是长途货车司机,或者跑运输的个体户——他们有交通工具,熟悉国道沿线的情况,而且经常夜里赶路,不容易引起怀疑。”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李建国眼睛一亮,拍了下方向盘:“我怎么没想到这茬!之前光盯着本地的惯偷了,没往运输行业上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