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被点名,林砚愣了一下,抬眼就对上李建国的目光。满屋子的人都看向他,连一直低头记笔记的苏晓也抬起头,眼里带着点期待。赵伟坐在对面,嘴角撇了撇,显然不相信他能说出什么有用的话。
林砚定了定神,站起身:“李队,各位前辈,我有两个想法,想跟大家说说。”
他先把“受害者都在同一家百货商店消费过”的发现说了出来,顿了顿,见没人反驳,继续道:“我怀疑凶手是通过百货商店的购物小票,或者是在付款时观察,确定了受害者的住址和作息。另外,关于现场勘查,我想提个建议——咱们能不能制定一个标准化的流程?”
“标准化流程?”老陈皱起眉,“小林,不是我说你,咱们办案靠的是经验,现场该看的看了,该提的提了,搞那些虚头巴脑的流程有啥用?”
“就是,”另一个民警附和,“以前没这些流程,不也破了不少案?别学了点书本知识,就觉得老办法不行了。”
质疑声接连响起,林砚早有准备,他从口袋里掏出那张纸,展开铺在桌上:“各位前辈,我不是说老办法不行,是想让勘查更细致。比如,进门先标记地面足迹,再提取指纹,最后整理物品,避免破坏现场;还有,现场的微量物证,像泥土、纤维,哪怕看着没用,也应该收集起来,说不定以后能用上……”
他一边说,一边指着纸上写的步骤,尽量把现代勘查流程用80年代民警能理解的语言解释清楚。苏晓听得认真,时不时点头,还在笔记本上记着什么。
李建国没说话,手指在桌上轻轻敲着,目光落在那张纸上,又扫过林砚认真的脸。等林砚说完,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他才开口:“小林提的建议,有道理。现在有些案子,就是因为现场没查细,丢了线索。不过这标准化流程,不是一天两天能搞起来的,先把你的建议抄几份,发给各勘查组,让大家试着用用,看看效果。”
这话一出,林砚心里松了口气——没完全采纳,但至少迈出了一步。老陈他们虽然还有点不服气,但队长发了话,也没人再反对。
接下来的会议,气氛明显不一样了。讨论到另一起打架斗殴案时,有民警主动问林砚:“小林,你觉得这案子的现场,还有啥要补充勘查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林砚也不藏着,如实说出自己的想法,还结合苏晓的尸检(虽然这起案子没人死亡,但苏晓做了伤情鉴定),提了几个需要注意的细节。苏晓也适时补充,两人一唱一和,倒让不少老民警刮目相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