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收官期?地中海沿岸湿地生态修复

法国代表皮埃尔也叹了口气,他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张水质检测报告,纸上的数据红得刺眼:“卡马格湿地的 COD(化学需氧量)超标 3 倍,重金属含量也高,我们用活性炭净化,可每天要运几十吨炭过去,成本太高,而且净化后的水,过不了几天又被上游的工业废水污染了。” 意大利代表马可接过话:“威尼斯湿地更糟,去年雨季洪水淹了 12 个渔村,有的房子泡在水里半个月,家具全烂了。我们给渔民发补贴,可每人每月就 50 欧元,连买橄榄油和面包都不够,渔民们意见大得很。”

越野车沿着地中海海岸向突尼斯与意大利边境的柏柏尔人部落驶去,沿途的景象比视频里更触目惊心。公路旁的湿地里,大片海蓬子枯死,变成灰黑色的一团,裸露的盐渍地在阳光下泛着惨白的光;一条原本清澈的支流,现在变成了暗黑色,水面漂着塑料袋、玻璃瓶,还有死去的鱼虾,散发着淡淡的腥臭味;路边的 “湿地保护警示牌” 上,红色的健康指数从去年的 6.1 降到了 2.7,牌子下方还放着一束干枯的海蓬子 —— 应该是柏柏尔人用来悼念退化湿地的。

“这湿地,以前可不是这样的。” 突尼斯代表哈立德指着窗外,语气里满是惋惜,“我小时候跟着父亲来这里,那时候芦苇长得比人高,火烈鸟一群群的,飞起来像一片红色的云。渔民们早上出去捕鱼,中午就能满载而归,柏柏尔人的盐田里,晒好的海盐堆得像小山,老远就能闻到盐的咸香。现在……” 他摇了摇头,说不下去了。

九个小时后,越野车终于抵达柏柏尔人部落。部落的广场上铺着红色的地毯,800 多名柏柏尔人穿着传统服饰等候 —— 男子裹着白色的羊毛长袍,腰间系着彩色的刺绣腰带,上面挂着青铜制盐勺和小匕首;女子戴着绣满花纹的头巾,手里端着盛着薄荷茶的银杯。部落首领穆罕默德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脸上刻着深深的皱纹,他握着迭戈的手,眼神里满是期待又带着担忧:“你们是从中国来帮我们修湿地的吧?我们把这片湿地叫做‘生命之泽’,它给了我们鱼,给了我们盐,给了我们活下去的希望。可现在它快没了,我们的日子也快过不下去了。” 他指着广场旁的一片盐田,“那是我们部落最老的盐田,有三百年历史了,以前每年能晒出几万公斤盐,现在盐田干裂,连海水都引不进来,只能空着。”

小主,

迭戈握着穆罕默德的手,认真地说:“首领,我们来这里,是想和你们一起守护‘生命之泽’。我们带来的技术,会尊重你们的传统,不会破坏神圣湿地,也不会断了你们的生计。”

当天下午,团队就在部落广场旁搭建了临时指挥中心。赵叔带着技术人员调试设备,阳光把他们的脸晒得通红,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可没人停下手里的活。智能湿地修复设备的淡水补水区,银色的海水淡化装置正在运转,通过反渗透技术把海水变成淡水,管道里的水流发出潺潺的声音;水质净化区的生物滤池里,水生植物长势正好,根系在水里轻轻摆动,吸附着污染物;植被恢复区的育苗箱里,嫩绿的芦苇苗、海蓬子苗整齐排列,叶片上还挂着水珠。“这设备抗造得很。” 赵叔擦了擦汗,指着设备外壳,“用的是耐高盐的钛合金,在海里泡十年都不会锈;淡水补水区每天能产 60 万立方米淡水,够把埃布罗河三角洲的湿地浇一遍;水质净化区一个月就能把污染水变成达标水,芦苇苗的成活率能到 95%。”

海岸侵蚀防护设备也很亮眼 —— 生态堤坝用的是环保混凝土,里面混合了芦苇纤维,既坚固又能透水,还能给小鱼、小蟹提供栖息地;沙滩养护区的补沙车正在作业,把干净的细沙铺在被侵蚀的滩涂上;监测系统的传感器立在湿地里,像一个个银色的小哨兵,实时监测水位、盐度、海浪情况,数据通过卫星传到指挥中心的屏幕上。

柏柏尔人围着设备看个不停,有的老人伸手摸了摸生态堤坝的表面,有的孩子凑到育苗箱前,好奇地看着嫩绿的幼苗。穆罕默德首领笑着说:“这些机器,看着就有力量,希望它们能帮我们把‘生命之泽’救回来。”

第二天清晨,正当技术人员准备启动设备时,广场上突然传来争吵声。法国代表皮埃尔指着水质监测屏幕,语气激动:“你们看!突尼斯农业区的面源污染超标 2 倍,氮、磷含量那么高,就是因为你们用了太多化肥,顺着河流流进湿地,才把湿地搞坏的!”

突尼斯代表哈立德立刻反驳,脸涨得通红:“你还好意思说我们!法国马赛工业区每天往湿地排多少工业废水?昨天的检测报告里,重金属汞含量超标 1.5 倍,这不是你们的问题是谁的?”

“我们的工厂都装了处理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