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守义看着这些年轻人,他们脸上还带着亚马逊雨林修复后的疲惫,却依旧眼神明亮,像夏日的阳光,充满活力与希望。“好,” 他拍了拍迭戈的肩膀,语气里满是信任,“到了大堡礁,要多听穆雷首领和威尔逊长老的建议,比如原住民的‘海洋资源轮换’传统,他们会根据不同季节划分渔业捕捞区,确保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记住,珊瑚生态修复不仅要培育珊瑚、净化海水,还要保护原住民的传统生活方式、维护珊瑚 - 海洋的共生平衡,不能为了短期修复效果,阻断原住民的传统祭祀路线,比如在安装珊瑚培育设备时,要结合原住民的‘祭祀海域’原则,预留半径 100 米的海洋保护区,确保他们能顺利开展传统祭祀活动。”
学员们齐声应下,声音洪亮,在安静的指挥中心里回荡。他们转身快步离开,天蓝色的身影在夏日的绿意中,像一道道守护海洋珊瑚的光,消失在走廊尽头。陈守义望着他们的背影,心里清楚,这场大堡礁珊瑚生态修复战,不仅是 2038 治理期的关键任务,更是对全球生态治理技术海洋适配能力的一次重要考验,也是江湾模式向 “海洋珊瑚生态协同治理全球范式” 升级的重要一步。
一、跨洋奔赴:从江湾到澳洲大堡礁的修复准备
迭戈团队乘坐的专业海洋设备运输船抵达澳大利亚凯恩斯港时,正值当地的旱季末期,大堡礁海域的阳光格外强烈,海面上泛着粼粼波光,远处的珊瑚礁隐约可见,偶尔有成群的热带鱼跃出水面。澳大利亚环境部代表布伦丹、巴布亚新几内亚代表拉比、所罗门群岛代表约瑟夫早已等候在港口,三人脸上都带着焦虑。布伦丹穿着印有 “守护大堡礁” 字样的短袖衬衫,率先开口:“昆士兰北部的珊瑚白化还在加剧,上周又有 300 平方公里的珊瑚死亡,周边的 4 个原住民部落已经无法开展渔业活动;巴布亚新几内亚附近的大堡礁海域,过度捕捞导致龙虾数量减少 90%,渔民们只能靠捕捞幼鱼为生;所罗门群岛沿岸的海水污染越来越严重,海藻林已经消失了三分之二,再这样下去,大堡礁生态就要彻底崩溃了。”
拉比也叹了口气,补充道:“我们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渔民虽然知道过度捕捞不好,但为了生存只能继续;澳大利亚的工业企业偷偷向海域排放废水,政府的监管根本跟不上;所罗门群岛的原住民为了发展旅游业,在珊瑚礁周边建设码头,破坏了珊瑚栖息地,现在各方根本无法达成统一的保护共识。”
迭戈跟着三人登上海洋考察船,向昆士兰沿岸的原住民部落驶去。沿途的景象让学员们心情沉重 —— 海面上,漂浮着塑料垃圾和油污,部分区域的海水呈现出异常的绿色,那是藻类过度繁殖的迹象;水下的珊瑚群大多呈现出白色,只有少数区域还残留着微弱的色彩,几只海星在死珊瑚上缓慢爬行,找不到可食用的珊瑚虫;岸边的 “珊瑚保护警示牌” 上,大堡礁的珊瑚白化率数据从去年的 65% 更新为今年的 78%,牌子旁边还摆放着原住民祭祀海洋的贝壳和珊瑚枝。“大堡礁的问题已经持续八年了,我们虽然一直在治理,但要么是技术不行,要么是利益冲突,” 布伦丹无奈地说,“现在只能靠你们了,江湾的经验是我们最后的希望。”
小主,
考察船抵达昆士兰沿岸的原住民部落聚居地时,首领穆雷和长老威尔逊带着四百多名族人早已等候在海边的沙滩上。他们穿着传统的民族服饰,男子穿着用树皮纤维和贝壳制成的短裙,身上涂着蓝色的天然颜料,头上戴着用海草编织的帽子;女子穿着彩色的棉麻长裙,腰间系着用珍珠串成的腰带,手里握着用椰子壳制成的容器。穆雷走上前,用带着口音的英语对迭戈说:“我听说你们从中国来帮助我们修复珊瑚,我们原住民把大堡礁叫做‘库拉’(生命之礁),它给了我们食物、药材和精神寄托,现在它在枯萎,我们愿意和你们一起努力,但你们不能用你们的技术破坏我们的祭祀海域和渔业区域。”
迭戈握着穆雷的手,真诚地说:“穆雷首领,我们来这里不是要破坏你们的传统,而是要和你们一起守护‘库拉’。江湾的技术虽然先进,但只有结合你们对珊瑚 - 海洋的了解,才能真正解决问题。比如你们的‘珊瑚颜色观察法’传统,就能帮助我们快速判断珊瑚健康状况,为修复方案提供关键支撑。”
当天下午,迭戈团队在部落旁边搭建了临时修复指挥中心。赵叔带领的技术团队也已抵达,正在调试智能珊瑚培育设备和海洋污染治理设备。智能珊瑚培育设备分为珊瑚幼虫培育区、精准移植区、生长监测区三个部分,珊瑚幼虫培育区采用恒温恒压培育箱,模拟大堡礁的自然海洋环境,培育出适应高温海水的珊瑚幼虫,每天可培育 50 万只幼虫;精准移植区通过水下机器人携带的自动化移植装置,将培育的珊瑚幼虫精准投放到受损珊瑚礁区域,移植效率达每天 2 平方公里;生长监测区配有珊瑚健康传感器,实时监测珊瑚的生长状况,当珊瑚出现白化迹象时,自动触发降温、施肥系统。海洋污染治理设备则分为污染物收集区、高效净化区、水质监测区,污染物收集区通过水下吸污泵,收集海水中的塑料垃圾和油污;高效净化区采用生物净化技术,利用海洋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害物质,净化率达 98%;水质监测区通过水下传感器,实时监测海水的温度、pH 值、溶解氧等指标,确保水质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