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江湾深秋的全球治理收尾期巩固与跨洲生态协同深化

“不能只靠防火隔离带,” 来自芬兰的学员埃琳娜摇了摇头,她想起卡累利阿部落长老说过的话,“我们部落的人在森林里生活了几百年,会用‘湿地蓄水’的方法,在森林周边的湿地挖掘蓄水池,收集雨水,火灾时用抽水机将水输送到火场,同时湿地还能阻挡火势蔓延,保护濒危物种栖息地。”

赵叔这时拿出一个银色的设备箱:“我们带来了‘智能森林火灾扑救系统’,包括针叶林适配型火情监测仪、模块化航空灭火装置和生态恢复无人机。火情监测仪能精准识别针叶林枯枝火情,误报率低于 5%;模块化航空灭火装置可根据火势大小调整灭火弹类型,包括干粉弹、水基弹和阻燃弹;生态恢复无人机能在火灾后快速播种,投放适合寒带生长的树种种子和牧草种子。”

学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由埃里克带领,在瑞典拉普兰地区安装智能火情监测仪,萨米人的年轻人帮忙选址,他们知道哪些区域是火情高发区;第二组由奥莱带领,前往挪威特罗姆瑟,与拉普人合作,搭建模块化航空灭火基站,协调直升机灭火作业;第三组由埃琳娜带领,联合芬兰的卡累利阿人,在罗瓦涅米的北极狐栖息地周边挖掘湿地蓄水池,建立生态防护带;第四组由赵叔负责,在瑞典、挪威、芬兰三国边境的森林里搭建跨区域灭火指挥中心,实时汇总监测数据,协调三方扑救力量。

森林里的工作环境异常艰苦,白天的高温让消防服里的汗水顺着裤腿往下淌,夜晚的低温又冻得人瑟瑟发抖,学员们的手上布满了被树枝划伤的伤口,却依旧坚持在一线。萨米人部落的长老比约恩递过来一壶驯鹿奶:“这是我们森林里的‘能量奶’,能补充热量和营养,比你们带的压缩饼干管用多了。”

埃里克接过驯鹿奶,喝了一口,浓郁的奶香在嘴里散开,疲惫感瞬间减轻了不少。“比约恩长老,你们平时除了火情预警,还有其他应对森林火灾的方法吗?” 埃里克问道。

“我们会在森林里开辟‘防火道’,用斧头砍伐出 10 米宽的通道,清除通道内的枯枝和杂草,同时在通道两侧种植耐火的落叶松,” 比约恩指着远处的一条林间小道,“你们看,那条防火道在去年的火灾中成功阻挡了火势蔓延,保护了后方的原始森林,这是我们祖祖辈辈总结的经验。”

埃里克立刻把这个发现告诉其他学员,赵叔的技术团队也据此对智能森林火灾扑救系统进行了优化,在防火隔离带方案中加入 “耐火树种种植” 模块,选用当地的落叶松和云杉幼苗,提高隔离带的耐火能力。同时,学员们还在北极狐栖息地周边设置 “临时庇护所”,投放食物和饮用水,帮助幸存的北极狐渡过难关。

三天后的清晨,跨区域灭火指挥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瑞典拉普兰地区的火情监测覆盖率从 30% 提升到 90%,新火情发现时间从 2 小时缩短到 15 分钟;挪威特罗姆瑟的航空灭火效率提高了 60%,过火森林复燃率从 40% 下降到 10%;芬兰罗瓦涅米的湿地蓄水池成功阻挡了火势蔓延,北极狐栖息地的保护率达 80%,已有 10 只北极狐幼狐被发现进入临时庇护所。卡尔看着数据,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了!如果不是你们的技术和部落的传统方法结合,我们的森林和北极狐可能已经彻底消失了。”

在火灾扑救的同时,学员们还帮助当地开展森林生态恢复工作 —— 向林业部门传授 “智能育苗” 技术,利用温室培育耐寒树种幼苗,缩短森林恢复周期;指导他们建设 “生态监测站”,实时跟踪森林植被恢复情况和北极狐种群数量变化;培训消防员使用智能火情监测设备,提高日常火情预警能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奥莱在挪威特罗姆瑟的林业站,教消防员们使用模块化航空灭火装置:“这个装置能根据火情选择不同类型的灭火弹,比如针对枯枝火灾用干粉弹,针对树冠火灾用水基弹,既能提高灭火效率,又能减少对森林生态的破坏。”

拉普人部落的消防员奥拉夫看着刚扑灭的火场,眼里满是希望:“以前我们只能靠水枪和灭火弹硬拼,很多时候火势控制住了,森林也被破坏了,现在有了这个设备,我们既能灭火,又能保护森林,这才是真正的生态保护。”

扑救行动结束后,学员们在跨区域灭火指挥中心对 “森林生态保护” 项目进行技术迭代复盘 —— 埃里克的 “智能火情监测仪布设” 方案加入了萨米人的 “鸟类预警” 传统,通过鸟类飞行轨迹和监测数据结合,提高火情预判准确率;奥莱的 “航空灭火方案” 补充了拉普人的 “防火道建设” 经验,在灭火后快速修复防火道,防止未来火情蔓延;埃琳娜的 “生态防护带建设” 方案则融入了卡累利阿人的 “湿地蓄水” 方法,利用自然条件构建长效防火体系。

赵叔看着修改后的方案,对学员们说:“这个方案不仅能用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还可以推广到加拿大魁北克、俄罗斯西伯利亚等寒带森林区域。全球生态治理需要这样的跨文化协作,把现代技术和传统智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技术的迭代升级,适应不同区域的生态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