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江湾深秋的全球治理收尾期冲刺与跨洲生态协同深化

赵叔这时拿出一个银色的设备箱:“我们带来了‘智能草原补水系统’,包括土壤适配型节水灌溉设备、盐碱度过滤模块和露水收集装置。节水灌溉设备能根据土壤墒情自动调整灌溉量,适配潘帕斯草原的黑土和红土类型;盐碱度过滤模块能将高盐井水转化为合格的饮用水和灌溉水;露水收集装置利用草原昼夜温差,每晚能收集 50 升露水,为小型牧场提供补充水源。”

学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分成四个小组:第一组由迭戈带领,在阿根廷拉里奥哈省的牧民区安装智能节水灌溉设备,高乔人的年轻人帮忙选址,他们知道哪些区域的牧草最需要补水;第二组由索菲亚带领,前往乌拉圭科洛尼亚省,与查鲁亚人合作,在草原低洼处建设洼地蓄水池;第三组由卡洛斯带领,联合巴西瓜拉尼人,在边境区域搭建盐碱度过滤站,将高盐井水转化为可用水;第四组由赵叔负责,在三国边境的草原上搭建跨区域补水指挥中心,实时汇总监测数据,协调三方救援力量。

草原上的工作环境异常艰苦,清晨的寒霜冻得人手指发麻,正午的阳光又晒得人皮肤灼痛,学员们的实训服很快就沾满了沙尘和草屑。高乔人部落的长老胡安递过来一壶马黛茶:“这是我们草原上的‘能量茶’,能驱寒解渴,比你们带的瓶装水管用多了。”

迭戈接过马黛茶,喝了一口,苦涩中带着清香的味道在嘴里散开,疲惫感瞬间减轻了不少。“胡安长老,你们平时除了洼地蓄水,还有其他应对干旱的方法吗?” 迭戈问道。

“我们会在草原上种植‘耐旱牧草’,比如针茅和羊草,这些牧草的根系能深入地下 15 米,吸收地下水,而且营养价值高,牛羊吃了长得壮,” 胡安指着路边的针茅,“你们看,这些针茅虽然看起来枯黄,但根系还活着,只要补充少量水分,就能重新发芽。”

迭戈立刻把这个发现告诉其他学员,赵叔的技术团队也据此对智能节水灌溉设备进行了优化,在灌溉系统中加入 “耐旱牧草培育模式”,根据不同牧草的需水量调整灌溉频率。同时,学员们还在牧民区推广耐旱牧草种植,帮助牧民们恢复牧场生产力。

五天后的清晨,跨区域补水指挥中心的监测数据显示,阿根廷拉里奥哈省的牧草返青率从 10% 提升到 40%,乌拉圭科洛尼亚省的牧民区日供水量增加 30 吨,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州的牛羊腹泻率从 50% 下降到 10%。马科斯看着数据,激动地说:“太感谢你们了!如果不是你们的技术和部落的传统方法结合,我们的畜牧业就全完了。”

在应急补水的同时,学员们还帮助当地牧民开展长期生态恢复工作 —— 向他们传授 “草原轮牧技术”,将牧场分为多个区域,轮流放牧,避免过度啃食牧草;指导他们建设 “生态厕所”,减少生活污水对草原的污染;培训他们使用智能监测设备,实时掌握牧场的土壤墒情和牛羊健康状况。

索菲亚在乌拉圭科洛尼亚省的牧民区,教牧民们使用土壤墒情监测仪:“这个设备能实时显示土壤的含水量和盐碱度,你们可以根据数据调整灌溉量,避免浪费水资源。在草原上,每一滴水都很宝贵。”

查鲁亚人部落的牧民佩德罗看着刚返青的牧草,眼里满是希望:“以前遇到干旱,我们只能等着政府救援,现在有了你们的帮助,我们不仅能解决缺水问题,还能学会保护草原的方法,再也不用害怕干旱了。”

救援行动结束后,学员们在跨区域补水指挥中心对 “草原生态监测升级” 项目进行收尾期复盘 —— 迭戈的 “智能灌溉设备布设” 方案加入了高乔人的 “草原寻水” 传统,通过植被观察和监测数据结合,提高水井选址准确率;索菲亚的 “洼地蓄水池建设” 方案补充了查鲁亚人的 “芦苇管道” 经验,用天然材料减少水资源损耗;卡洛斯的 “盐碱度过滤” 方案则融入了瓜拉尼人的 “露水收集” 方法,利用自然条件补充水源。

小主,

赵叔看着修改后的方案,对学员们说:“这个方案不仅能用于潘帕斯草原干旱救援,还可以推广到非洲萨赫勒草原、澳大利亚墨累 - 达令盆地等草原干旱高发区域。全球生态治理需要这样的跨文化协作,把现代技术和传统智慧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构建长效协同的生态保护体系。”

离开布宜诺斯艾利斯时,学员们和部落长老们一起,在草原上种下了 5000 棵耐旱的白杨树苗,每棵树苗上都挂着一个小木牌,写着 “三国协同,草原重生”。迭戈抚摸着刚种下的树苗,轻声说:“等明年春天,我们再来这里,希望能看到树苗发芽,也希望能看到这片草原恢复往日的翠绿。”

索菲亚和卡洛斯也点点头,他们约定,回去后会推动本国的农业部门完善跨区域草原补水机制,定期开展干旱应急演练,让救援技术和传统经验一直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