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江湾暮秋的 2030 全球治理成果固化与极地生态救援

与此同时,青衣江湾的成果固化中心里,陈守义正对着《2030 全球治理成果白皮书》的清样修改内容。他在 “极地生态治理” 部分加入了这次冰裂救援的细节,还附上了临时通道的手绘设计图和塔比拉演示藤蔓桥的照片。“治理成果不只是冰冷的数据,还得有这些温暖的故事,” 他对一旁整理资料的小满说,“这样才能让更多人知道,全球生态治理不是一句口号,是真的有人在为守护地球拼命。”

就在北极的风雪渐渐平息时,亚马逊雨林的卡雅波部落正面临着另一场危机。塔比拉族长站在部落的了望塔上,望着远处不断升起的黑烟,眉头皱得紧紧的。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有非法农场主为了开垦土地,在雨林里放火焚林,去年的大火让部落失去了 2000 亩家园,今年绝不能再重蹈覆辙。

“族长,江湾的小林女士打电话过来了!” 部落通讯员拿着卫星电话跑上了望塔,塔比拉立刻接过听筒,小林的声音从里面传来,带着些许急促:“族长,我们的‘雨林焚林智能监测系统’已经发现了 3 处焚林点,距离部落只有 10 公里,我们的专家团队带着灭火设备,明天一早就到。”

第二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过雨林的缝隙洒在部落广场上时,小林已经带着 10 名专家和 50 套设备抵达。村民们早已在村口等候,手里拿着棕榈叶编织的扫帚和装满水的葫芦 —— 这些是他们世代相传的灭火工具。“小林女士,欢迎你们,” 塔比拉握着小林的手,语气里带着担忧,“但我们的雨林和城市不一样,消防车开不进来,只能靠人工灭火。”

“我们带来的设备就是为雨林设计的。” 小林笑着打开设备箱,里面的便携式高压水枪小巧轻便,一个人就能轻松背起,还有一个个腕带式的装置,“这是‘焚林预警手环’,只要附近有明火,它就会震动报警,还能显示焚林点的位置,比看到烟再行动要快得多。”

接下来的几天,部落里每天都能看到奇特的景象:小林团队教村民们操作高压水枪和预警手环,村民们则带着专家们在雨林里穿梭,教他们辨别方向,避开有毒的箭毒木和藏在落叶下的毒蛇。部落的年轻人卡瓦学得最快,很快就掌握了设备的使用方法,还能根据手环的预警,准确找到隐藏在密林里的焚林点。“以前我们都是等看到烟了才去灭火,现在没看到烟就能知道哪里着火,” 卡瓦举着手环兴奋地说,“这样就能在火刚烧起来的时候就灭掉,不用再看着树木被烧坏。”

演练进行到第五天,监测卫星突然捕捉到新的焚林信号。小林立刻带着专家和村民们出发,卡瓦戴着预警手环走在最前面,很快就在雨林边缘找到了目标 —— 几个非法农场主正用汽油浇在树干上,打火机的火苗已经凑近了树枝。“快,用水枪对准火的根部!” 小林大喊,村民们立刻举起高压水枪,水流精准地浇在火焰根部,原本即将蔓延的火势很快就被控制住。

农场主见势不妙,慌忙爬上停在路边的卡车准备逃跑,却发现部落的村民们早已在路口用树干设置了路障。“你们不能破坏我们的家园!” 塔比拉站在卡车前,愤怒地盯着车上的人,“这片雨林是我们的祖先传下来的,也是地球的肺,你们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毁掉它!”

农场主们看着围上来的村民,又看了看小林团队手里的设备,羞愧地低下了头。他们没想到,这些看似 “落后” 的土着部落,竟然有这么先进的监测技术和组织能力。最终,他们主动交出了打火机和汽油桶,还答应以后再也不来焚林。

焚林危机解除后,小林和塔比拉在部落广场上签署了《雨林共同保护协议》。联盟会在部落建立生态监测站,配备智能设备,村民们则负责日常巡逻,双方共享监测数据,一起守护雨林。“你们的科技很厉害,但最好的保护还是靠人,” 塔比拉在签署仪式上说,粗糙的手指在协议上郑重地按下手印,“我们卡雅波人在雨林里生活了几千年,知道每一棵树的价值,以后我们会和你们的科技一起,守护好这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小林把这句话写进了给陈守义的汇报里,字里行间满是触动:“亚马逊的经历让我明白,科技只是工具,真正的力量来自当地人对家园的热爱。我们不是来‘拯救’他们的,是来和他们一起守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