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 3:合作签约与分中心授牌(中午 12:00-13:30)
授牌仪式后,江湾与全国 10 个省份的生态站签订 “跨省研学分中心建设协议”,计划在江苏、安徽、湖北、云南等省份建立 10 个分中心,每个分中心配备标准化的观测设备、数字化平台终端和研学课程资源,由江湾提供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
“云南分中心将重点开展高原湖泊的生态研学,” 云南省滇池生态站李站长接过分中心牌匾,“我们会借鉴江湾的 AI 预测技术,预测滇池的鱼类洄游和蓝藻爆发,让高原湖泊的生态保护更精准。”
同时,江湾还与 80 所学校签订 “校园研学共建协议”,约定每年组织 2 次跨省研学活动、联合开发 1 门特色课程、共享 1 套观测数据,推动生态教育在全国校园落地。北京市某小学校长说:“我们计划把江湾的‘荷花 - 鱼类共生观测课’引入校园,让学生在校园池塘里开展实践,培养他们的生态保护意识。”
签约结束后,所有代表共同品尝了江湾特色的 “生态研学宴”—— 食材全部来自江湾周边的生态农场,餐具则是学生们用环保材料制作的,体现了 “生态环保” 的理念。席间,各省代表热烈讨论,纷纷表示要加强与江湾的协作,共同推动全国生态研学事业发展。
第二环节:AI 生态预测功能实战应用与极端天气应急演练(分三组推进)
组 1:强降雨应急处置组(老张 + 20 名技术骨干)
老张带着技术骨干按照 AI 预警方案,完成应急措施落地后,重点监测降雨期间的生态变化。他们在江湾的 5 个关键点位安装了水位传感器,每 15 分钟向平台上传一次数据;同时用无人机巡查观测区,实时反馈防护墙、设备转移的情况。
“目前水位已上涨 0.8 米,距离预警阈值还有 0.4 米,防护墙没有渗漏,设备全部转移到位,” 老张在平台上更新应急进展,“AI 预测的水位变化与实际数据误差只有 0.1 米,说明模型的准确性很高,以后遇到类似天气,咱们能更精准地应对。”
降雨期间,技术组还发现洄游通道的水流速度加快,部分小鱼有被冲走的风险。老张立刻根据 AI 推荐的 “鱼类保护方案”,在通道中设置临时导流网,引导鱼类向浅滩安全区域移动。“导流网安装后,监测到有 30 多条鲫鱼成功进入浅滩,” 老张说,“要是没有 AI 的实时分析和方案推荐,咱们可能想不到这个办法,会造成鱼类损失。”
组 2:跨省应急协同组(小满 + 15 名跨省代表)
小满带着跨省代表,通过数字化平台的 “应急协同模块”,开展跨省应急联动。他们组织江苏、安徽、湖北的协作站点,同步监测降雨对本地水域的影响,每小时共享一次数据;同时建立 “应急会商群”,各省代表实时交流应对经验,比如太湖站分享了 “蓝藻打捞应急方案”,巢湖站介绍了 “鸟类栖息地保护措施”,形成了跨省互助的良好氛围。
小主,
“安徽省的巢湖水位已上涨 0.6 米,他们按照咱们的应急方案,加固了观测点围栏,没有出现设备损坏,” 小满查看平台数据后说,“AI 还把各省的应急措施整理成‘最佳实践案例’,以后其他地区遇到类似情况,就能直接参考使用。”
应急演练结束后,小满团队对 AI 预警效果进行评估 —— 预警准确率 93%,应急措施有效性 95%,跨省协同响应时间缩短至 30 分钟,各项指标均达到预期。“这次实战检验了 AI 模型的可靠性,也完善了跨省应急机制,” 小满说,“以后咱们要定期开展应急演练,让 AI 模型和协同机制越来越成熟。”
组 3:降雨后生态恢复组(赵叔 + 15 名生态监测员)
降雨结束后,赵叔带着生态监测员开展生态恢复工作。他们首先检测水质变化 —— 江湾的 PH 值从 7.2 降至 7.0,溶解氧从 8.5mg/L 降至 7.8mg/L,均在正常范围,没有出现污染;随后检查鱼类活动情况,通过水下摄像头观测到,洄游的鲫鱼、鲤鱼已回到通道,数量与降雨前基本持平,没有出现大规模死亡。
“按照 AI 生成的‘生态恢复方案’,咱们要在观测区补种一些水草,提高溶解氧;同时投放少量生态饵料,补充鱼类的食物,” 赵叔指挥监测员开展工作,“这些措施能帮助生态系统快速恢复,避免降雨对后续的联合观测造成影响。”
监测员们还采集了水样、土样,送往实验室进行详细分析,结果显示各项指标均符合生态标准。“AI 预测的生态恢复周期是 3 天,咱们会持续监测,验证预测的准确性,” 赵叔说,“要是实际恢复时间与预测一致,以后就能用 AI 来制定更精准的生态恢复计划。”
第三环节:全国生态研学协同体系深化(分三组推进)
组 1:全国生态研学标准制定组(陈守义 + 30 名跨省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