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江湾寒冬的全省生态守护闭环与年度成果沉淀

组 3:操作培训筹备组(李师傅 + 5 名讲师)

李师傅带着讲师团队编写 “平台操作培训手册”,手册分为 “基础操作”“进阶功能”“应急处理” 三部分,每部分都配了截图和短视频教程。针对年龄较大的观测员,他们还开发了 “语音导航” 功能,用户对着设备说 “上传水质数据”,系统就会自动跳转对应页面。

“咱们要考虑到不同用户的需求,比如社区的老钓友可能不熟悉电脑,学校的老师需要批量导出数据,” 李师傅在手册里增加 “个性化操作指南”,“老钓友版重点讲手机端操作,老师版重点讲数据导出和课程生成,这样大家学得快,用得也顺手。”

培训手册完成后,李师傅团队还录制了 12 节线上培训课,时长 5-10 分钟,覆盖平台所有功能,方便十市的用户随时观看学习。

第二环节:跨市生态问题长效治理机制落地(分两组实施)

组 1:治理责任清单制定组(陈守义 + 10 名市代表)

陈守义带着十市的代表在江湾生态会议室,制定 “跨市生态问题治理责任清单”。他们将全年发现的 32 个跨市问题分类整理,明确每个问题的 “牵头市”“协同市”“治理措施”“完成时限”“验收标准”:

D 市排污口后续监测:牵头市江湾,协同市 E 市、F 市,措施为每月联合采样 1 次,完成时限次年 3 月,验收标准 COD 值稳定在 20mg/L 以内;

E 市水坝鱼道维护:牵头市 E 市,协同市江湾、G 市,措施为每季度检查 1 次鱼道畅通情况,完成时限次年 4 月,验收标准鱼类通行量比去年提升 15%;

F 市洄游通道补水:牵头市 F 市,协同市江湾、A 市,措施为每周补水 1 次,保持水位 1.5 米,完成时限次年 5 月,验收标准鱼类聚集数量稳定在 30 条 / 百平方米以上。

“每个责任主体都要在平台上绑定账号,系统会自动发送进度提醒,超期未完成的,会上报省生态厅,” 陈守义在清单上签字时强调,“这不是一次性的任务,而是长效机制,以后发现新的跨市问题,都要按这个流程纳入清单,确保问题不反弹。”

市代表们一致同意,当场在平台上绑定责任账号,认领各自负责的问题。D 市的马老师说:“以前跨市问题总没人牵头,现在有了清单和系统提醒,咱们再也不会推诿了,生态保护才能真正落地。”

组 2:治理效果监测组(赵叔 + 8 名技术骨干)

赵叔带着技术骨干在江湾、D 市、E 市的跨市交界处,设置 6 个长效监测点,安装自动采样设备和视频监控,实时监测治理效果。设备每小时采集 1 次水样,自动检测 COD、氨氮、总磷等指标,数据实时上传到数字化平台;视频监控则记录鱼类活动情况,识别鱼类数量和种类,避免人工计数误差。

“咱们要给每个监测点设置‘预警阈值’,比如 D 市排污口的 COD 值超过 22mg/L,系统就会自动预警,通知江湾和 D 市的责任主体处理,” 赵叔调试着预警参数,“还要每月生成 1 次治理效果报告,对比治理前后的数据,让大家直观看到成效。”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监测设备安装完成后,赵叔团队进行了模拟测试 —— 故意将 D 市排污口的 COD 值调到 25mg/L,平台立刻弹出预警弹窗,同时向江湾和 D 市的责任账号发送短信提醒,响应时间不到 1 分钟。“这个速度能保证问题及时处理,不会影响生态,” 赵叔满意地说。

第三环节:校园研学成果产业化转化(分三组推进)

组 1:文创产品开发组(小林 + 6 名设计师)

小林带着设计师团队在江湾文创工作室,将校园研学案例转化为文创产品。他们以江湾小学的 “荷花 - 鱼类共生观测日记” 为灵感,设计了系列笔记本 —— 封面印着荷花塘生态循环图,内页穿插观测数据表格和空白记录页,方便学生记录自己的生态观察;以 A 市中学的 “鱼类洄游路线图” 为原型,开发了拼图玩具,拼图完成后,会显示江湾与 A 市的洄游通道连接路线,兼具趣味性和教育性;以 B 市小学的 “生态饵料配方” 为核心,设计了 “家庭生态饵料套装”,包含预包装的食材、制作工具和说明书,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动手做饵料,体验生态保护的乐趣。

“这些产品都要标注‘研学成果转化’字样,说明书里要介绍背后的研学故事,让用户不仅买产品,还能了解生态知识,” 小林在设计图上标注细节,“价格也要亲民,笔记本 15 元一本,拼图 25 元一套,套装 30 元,大部分家庭都能接受。”

设计师团队还与省文创园签订合作协议,由文创园负责生产和销售,利润的 30% 反哺校园研学,用于采购观测器材和教材。省文创园的负责人说:“这些文创产品既有教育意义,又有市场潜力,我们计划在全省的书店和景区都设立销售点,让更多人了解江湾的研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