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江湾初秋的全省研学标准验收与生态成果深化

组 2:江湾现场抽检组(老张 + 15 名验收人员,含 5 名专家)

老张带着抽检组在江湾二号验收点,现场抽检《荷花 - 鱼类共生观测课》的标准执行情况。抽检对象是江湾市实验小学的校园社团,社团成员按标准开展观测 —— 从花粉密度采集、鱼类数量计数,到水质检测、数据上传,每一步都严格执行。

老张查看社团的观测记录:“花粉密度每平方米 75 粒,鱼类数量 32 条(鲫鱼 25 条、鲤鱼 7 条),水温 22℃,PH 值 7.2,数据误差 2%,完全符合标准;上传到平台的时间与现场记录一致,没有延迟,做得很好!”

专家李工还抽检了生态饵料制作 —— 社团成员用 “槐花瓣 10 克 + 麦麸 20 克” 制作饵料,24 小时降解测试显示完全降解,诱鱼持续时间 3.5 小时,只吸引目标鱼,符合标准要求。“现场抽检结果优秀,” 李工说,“江湾的校园社团已经能熟练掌握标准,真正实现了‘标准入课堂、实践见实效’。”

抽检组还同步查看五市的远程抽检直播 ——A 市的校园社团在湖泊开展《鱼类洄游观测课》,调整了观测范围后,数据准确率达 95%;B 市的社团用芦苇芽替代槐花瓣制作饵料,效果符合标准;D 市的社团数据上传及时,误差控制在 4% 以内,整体抽检合格率达 90%。

组 3:全省问题整改核查组(李师傅 + 15 名验收人员,含 5 名专家)

李师傅带着核查组在江湾三号验收点,核查盛夏培训和协同攻坚中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他们调取五市的整改报告和佐证材料:

D 市的 2 个居民生活排污口,已完成整改,安装了简易污水处理装置,COD 值从 35mg/L 降至 20mg/L(达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E 市的水坝鱼道设计已完成,正在施工,预计一个月后建成;

F 市的 “夏季补水计划” 已执行,洄游通道水位稳定在 1.5 米,鱼类通行顺畅;

G 市的非法捕捞巡逻频次增加,已查处 3 起非法捕捞行为,推广生态垂钓培训 5 场。

“整改情况很好,” 李师傅说,“所有问题都按计划推进,部分已完成整改,生态效果明显。咱们要建立‘整改回头看’机制,定期核查,避免问题反弹。”

核查组还发现,C 市的化肥减量措施执行不到位,总磷含量仍略高,便要求 C 市加快整改,一周内提交新的整改方案。C 市的代表当场承诺:“我们会增加有机肥推广力度,组织农户培训,确保总磷含量降至达标范围。”

组 4-6:五市远程验收组(各市代表 + 10 名验收人员 / 市)

五市的远程验收组同步开展工作,通过视频连线和数据平台,完成本地的标准验收。A 市的验收结果最好 —— 覆盖率 100%,数据准确率 96%,生态改善度 20%(鱼类数量比盛夏增加 18%,水质指标全部达标);B 市和 D 市紧随其后,C 市和 E 市因个别问题整改滞后,验收结果为 “基本合格”,需在一个月内完成整改复核。

中午十二点,全省研学标准落地成效验收暂告一段落,验收组汇总结果:全省十市中,“优秀” 5 个(江湾、A 市、B 市、D 市、F 市),“基本合格” 3 个(C 市、E 市、G 市),“不合格” 2 个(H 市、I 市,主要因覆盖率低于 80%),综合合格率 80%。刘厅长在验收报告上签字:“整体成效显着,证明江湾制定的标准科学可行;对不合格的市,要加强指导,限期整改;对优秀的市,要总结经验,在全省推广。”

第二环节:跨市生态协同成果巩固(江湾 + 周边五市联合开展,分三组推进)

组 1:跨市生态监测长效机制建立组(赵叔 + 30 名技术骨干,五市各 6 名)

赵叔带着技术骨干在江湾四号验收点,制定跨市生态监测长效机制。机制包含三个核心内容:

监测常态化:江湾与五市每月开展 1 次联合监测,监测点固定(共 8 个),监测指标统一(COD、氨氮、总磷、鱼类数量、水温),数据实时上传跨区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