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需要用到‘标准适配原则’,” 陈守义笑着解答,“可以将测温深度调整为‘水下 2 米’,同时增加‘不同水深温度对比记录’,在标准的核心要求不变的前提下,灵活适配不同水域特点。咱们培训时要重点强调‘原则不可变,方法可调整’,让各地既遵守标准,又不墨守成规。”
讲师们还进行了模拟授课和答疑演练,陈守义逐一点评,纠正表述偏差,完善解答思路。经过 1 小时岗前培训,20 名核心讲师全部通过考核,具备了开展培训的能力。
模块 2:全省线上 + 线下培训(江湾主会场直播 + 十市分会场同步)
上午九点,全省研学标准巡回培训正式启动。张厅长在主会场致辞:“各位讲师、各位学员、各位同仁,今天的培训是全省生态研学标准推广的关键一步。江湾制定的标准,是实践出来的好标准、活标准,希望大家认真学习、灵活应用,让标准成为保护生态的‘利器’、培育人才的‘土壤’,推动全省生态研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致辞结束后,培训分为三个阶段开展:
标准解读阶段(陈守义主讲):陈守义通过 PPT 和视频,详细解读标准的制定背景、核心条款和适用范围。他结合江湾的实践案例,讲解 “如何根据水域类型调整观测指标”“如何选择本土食材制作生态饵料”,并现场演示数据记录和平台上传流程,让线上线下的学员直观理解标准。
实操演示阶段(老张主讲):老张在荷花塘的观测点,现场演示《荷花 - 鱼类共生观测课》的标准操作 —— 从花粉密度采集、鱼类数量计数,到水质检测、数据上传,每一步都严格按标准执行,并讲解操作难点和注意事项。线上的学员通过直播提问,老张逐一解答,还邀请部分分会场的学员远程 “指挥” 操作,增强互动性。
案例分享阶段(小满主讲):小满分享江湾和试点市的标准适配案例,如 “A 市湖泊调整观测范围”“B 市用芦苇芽替代槐花瓣制作饵料”,并发布《标准适配案例手册》,收录了 12 个典型案例和解决方案,供各地参考。他还设置了 “互动答疑” 环节,线上线下的学员提问踊跃,小满和核心讲师团队耐心解答,累计解答问题 56 个,形成了详细的答疑纪要。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培训期间,十市分会场的学员们认真学习、积极互动。D 市的马老师在分会场组织学员开展小组讨论,模拟制定本地的标准推广计划;F 市的学员现场实操生态饵料制作,通过视频连线让老张点评指导;山区 G 市的学员则重点咨询水库水域的标准适配问题,得到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中午十二点,第一阶段培训结束。线上线下共培训学员 1200 余人,覆盖全省十市的社区、学校和生态机构,培训满意度达 98%。学员们纷纷表示,培训内容实用、案例鲜活,为本地的标准推广提供了清晰指引。
模块 3:培训效果测试(线上答题 + 线下实操)
下午一点,开展培训效果测试,检验学员的学习成果。线上学员通过平台完成 “标准知识答题”(满分 100 分,80 分合格),线下学员在观测点完成 “生态饵料制作”“数据记录上传” 实操考核(满分 100 分,85 分合格)。
测试结果显示,线上答题合格率 92%,线下实操合格率 95%,达到了预期效果。刘厅长在总结时说:“培训效果很好,说明大家真正掌握了标准的核心内容。下一步,要建立‘月度随访、季度评估、年度考核’的推广机制,确保标准落地不走样、见实效!”
第二环节:跨市生态协同攻坚(江湾 + 周边五市联合开展,分两组攻坚)
组 1:跨市水域污染溯源监测组(李师傅 + 30 名技术骨干,五市各 6 名)
李师傅带着技术骨干在江湾与五市的跨市水域交界处,设立 8 个联合监测点,开展污染溯源监测。他讲解监测方案:“咱们要同步采集水样、检测水质指标,重点监测 COD(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通过数据对比,找出污染源头;同时记录周边的排污口、企业和居民活动情况,分析污染原因,制定共治方案。”
技术骨干们分成 8 个小组,每组由江湾和五市的骨干组成,确保数据客观公正。在江湾与 D 市的交界处监测点,小组采集水样后,用快速检测仪检测发现:江湾一侧的 COD 值为 20mg/L(达标),D 市一侧为 35mg/L(超标),且 D 市一侧有 2 个居民生活排污口未完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