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江湾寒冬的跨区域生态守护闭环与年度协作总结

“有这个原因,也因为江湾的水流慢,更容易结冰,” 李师傅笑着说,“邻市的湖泊水流快,冰面就薄,所以咱们的保护措施要不一样,这就是跨区域协作的意义 —— 根据不同情况,制定不同方案。”

队员们轮流操作测量仪,有的负责测量,有的负责记录,有的负责用数据终端上传实时数据。半小时后,第一次检测完成:江湾一号检测点的冰面厚度 18 厘米(达标),邻市湖泊的远程检测点厚度 13 厘米(达标)。小宇赶紧把数据上传到平台,与邻市的数据对比 —— 江湾的冰面平均厚度 17 厘米,邻市的平均厚度 12.5 厘米,差异明显。

“真的不一样!” 小宇兴奋地说,“江湾的冰面更厚,鱼越冬更安全;邻市的冰面薄,是不是需要加保温措施啊?”

李师傅点头:“对,邻市的团队已经准备了保温棉,会铺在冰面上,提高冰面厚度,咱们把这个建议写进巡查报告,帮助邻市更好地保护越冬鱼类。”

组 2:江湾鱼类越冬保护组(陈守义 + 10 名队员,含 3 名校园代表)

陈守义带着队员在江湾二号检测点,这里是鱼类越冬的主要栖息地。队员们扛着越冬保护网,小心翼翼地在冰面上铺开:“保护网要离冰面边缘 5 米,避免被风吹走;网眼要选 10 厘米的,既能防止大型动物破坏,又不影响鱼类活动。”

校园社团代表小敏帮忙扶着保护网,好奇地问:“陈爷爷,冰下面的鱼会不会冷啊?它们冬天吃什么呢?”

“鱼在冬天会冬眠,活动量少,需要安静的环境,” 陈守义笑着解释,“冰层能保温,水下温度比空气高,鱼不会冷;它们冬天很少吃东西,靠消耗体内的脂肪过冬,所以咱们不能在越冬区凿冰钓鱼,打扰它们休息。”

队员们还在保护网周围插了 “鱼类越冬保护区” 的警示牌,校园代表们在警示牌上画了小鱼图案,旁边写着 “请爱护越冬的鱼,明年春天见”,引得队员们阵阵欢笑。陈守义还带着队员们用水下温度传感器监测水温 —— 江湾的水下温度 4℃,邻市湖泊的水下温度 3℃,刚好都在鱼类越冬的适宜范围(2-5℃)。

组 3:江湾水质动态监测组(老张 + 10 名队员,含 3 名校园代表)

老张带着队员在江湾三号检测点,用水质试纸检测冰下水质。他把试纸通过冰窟窿蘸取水样,等待一分钟后,试纸显示蓝色,PH 值 7.2:“冬季水质容易因为冰层封闭变差,7.2 属于正常范围,说明江湾的水质全年都很稳定,这离不开咱们一年的跨区域协作,比如一起推广生态饵料、清理水域杂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队员们还检测了水中的溶解氧含量,结果显示每升水含氧量 8 毫克,符合鱼类越冬需求。校园代表小浩记录数据时,发现邻市湖泊的溶解氧是每升 7.5 毫克,略低于江湾。老张说:“邻市可以学习江湾的方法,在湖泊里种少量耐寒的水生植物,比如菹草,既能提高溶解氧,又不会影响鱼类越冬。”

组 4-5:邻市湖泊远程巡查组(吴老师 + 30 名代表)

邻市的两个远程巡查组同步开展工作,通过数据平台与江湾实时共享数据。吴老师在邻市的主观测点,带领队员做冰面保温和鱼类保护:“根据江湾的建议,我们在冰面上铺了一层保温棉,能提高冰面厚度,还能防止水温过低;同时,我们也像江湾一样,设置了鱼类越冬保护区,禁止在保护区凿冰。”

远程巡查组还发现,邻市湖泊的鱼类越冬数量比去年增加了 20%,吴老师说:“这都是跨区域协作的成果!去年我们学习了江湾的生态饵料推广、水生植物种植方法,鱼的数量才多了,今年越冬的鱼自然也多了。”

刘处长通过视频查看邻市的巡查情况,感慨地说:“跨区域协作的核心就是‘互相学习、取长补短’,江湾有江湾的优势,邻市有邻市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让每个水域的生态都变好!”

中午十二点,跨区域冬季生态联合巡查暂告一段落,各组汇总数据,形成《江湾 - 邻市冬季生态巡查报告》,明确 “江湾冰面厚度达标(平均 17 厘米)、邻市冰面厚度达标(平均 12.5 厘米)、两地水温适宜鱼类越冬、水质稳定” 的结论,并提出 “邻市加铺保温棉、江湾定期监测冰面变化” 的后续建议。小满将报告分发给各团队,刘处长接过报告,激动地说:“这份报告是全年跨区域守护的完美收尾,也为明年的协作打下了基础,值得在全省推广!”

第二环节:年度跨区域协作成果汇编审核(分四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