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江湾暮春的生态研学首课与钓技共创

“朵朵观察得很仔细,” 陈守义笑着点头,拿出观察记录表,“来,把你看到的鱼的数量、大小记下来,咱们一会儿跟其他观察点的同学汇总,就能画出完整的洄游路线了。”

生物老师在旁边补充讲解:“鱼类洄游是为了繁殖和觅食,开江后水温升高,鲫鱼、鲤鱼会从深水区洄游到浅滩产卵,因为浅滩的水温更高,水草多,鱼卵更容易存活。咱们保护浅滩的生态,就是保护鱼的‘产房’,这样江湾的鱼才会越来越多。”

学生们听得认真,有的蹲在岸边记录,有的用画板画下鱼群的样子,还有的在讨论鱼群的游动规律,偶尔有鱼跃出水面,引得孩子们阵阵欢呼,却又立刻捂住嘴,生怕惊扰了鱼群。

第二模块:水草共生实验

李师傅带着十名学生在二号观察点开展实验。他给每个学生发了一株苦草和一株金鱼藻,还有一个装满江沙的塑料盆:“咱们先把江沙铺在盆底,厚度约 5 厘米,然后把苦草种在中间,金鱼藻种在旁边,间距 10 厘米,这样它们能互相提供养分,还能净化水质。”

十二岁的小宇拿着小铲子,小心翼翼地种水草:“李爷爷,种这么密,水草会不会抢营养啊?”

“不会,” 李师傅笑着解释,“苦草能吸收水里的氮,金鱼藻能产生氧气,它们是‘好朋友’,一起种反而长得更好。咱们一会儿种完,还要测水质,看看明天水质会不会变清澈。”

学生们跟着李师傅种水草,有的把根埋得太深,有的间距太近,李师傅就蹲下来,手把手帮他们调整。种完后,孩子们用小满准备的试纸检测水质,PH 值显示 7.2,属于正常范围。“咱们明天再来测,” 李师傅在记录表上写下数据,“要是 PH 值还是 7.2 左右,说明水草起到了净化作用,没有让水质变差。”

第三模块:跨社区生态饵料研发

小满带着十名学生和四位社区的钓友代表,在三号观察点旁的饵料区开展研发。他把槐花瓣、芦苇芽、野麦籽、天然酵母等食材摆放在桌子上,讲解研发要求:“咱们要用这些本土食材,不能加香精、防腐剂,做出来的饵料要能吸引鱼,还不能污染水。大家可以分组讨论,每组出一个配方,最后咱们用实验钓的方式,看哪个配方最管用。”

东社区的老周率先发言:“我往年用野麦籽磨成粉,加蜂蜜和温水揉成团,钓鲫鱼很管用,今天可以加槐花瓣,增加甜味。”

西社区的阿强则建议:“芦苇芽切碎了跟麦麸混合,再加一点酵母发酵,钓鲤鱼应该不错,芦苇是江湾的本土植物,鱼肯定爱吃。”

学生们也纷纷出主意,小宇说:“可以加一点水草汁,让饵料有自然的香味!” 朵朵则提议:“少加一点蜂蜜,别太甜,不然会吸引蚂蚁。”

大家分成四组,每组由一位钓友代表带两名学生,开始研发饵料。老周组做 “槐花瓣麦籽饵”,阿强组做 “芦苇芽发酵饵”,南社区的李姐组做 “水草汁麦麸饵”,北社区的赵叔组做 “野麦籽酵母饵”。揉饵的过程中,有的组加的水太多,饵料太稀,小满就教他们加麦麸调整;有的组发酵时间不够,香味不足,钓友们就教孩子们用体温捂一会儿,加速发酵,场面既热闹又温馨。

上午十一点,三个模块的阶段性成果汇总。洄游观察组共记录到鲫鱼 23 条、鲤鱼 15 条、草鱼 8 条,画出了完整的洄游路线图;水草共生组完成了 20 盆水草种植,水质检测数据全部正常;饵料研发组做出了四种生态饵料,每种都散发着自然的清香,没有一点化学添加剂的味道。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接下来,咱们进行‘饵料实验钓’,看看哪种饵料最受鱼欢迎!” 小满拿着四种饵料,带领大家来到旁边的钓位,每个钓位对应一种饵料,由钓友代表和学生共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