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前的最后一个清晨,青衣江湾的雪还没化透,却已透着几分新春的暖意。陈守义背着帆布钓包走出楼道时,鼻腔里满是邻居家炸年货的香气,混着雪后清新的空气,格外好闻。他身上穿的还是那件老伴做的厚棉袄,只是领口别了枚小小的红色福字别针 —— 这是小满昨天送他的,说 “过年钓鱼要讨个好彩头”。
“爷爷!”
熟悉的喊声从小区门口传来,陈守义抬头,只见小满穿着件红色的新羽绒服,像团小火焰似的跑过来,手里提着一个绣着 “福” 字的布袋子,背上的双肩包比平时更鼓,还挂着一串小小的红灯笼挂件。“爷爷,我妈让我给您带了刚炸好的丸子,还有我画的‘新春钓鱼图’,您看!”
小满打开布袋子,里面装着一塑料袋金黄的丸子,还冒着热气,旁边放着一张对折的画纸。陈守义展开画纸,只见上面画着江湾的冰面上,四个身影围坐在冰窟窿旁钓鱼,每个人身边都放着一盏红灯笼,远处的航标灯也被画成了红色,旁边还写着 “祝爷爷、张爷爷、李爷爷新春快乐,渔获满满”。
“小满画得真好看,” 陈守义把画纸小心地折好,放进钓包内侧的口袋里,“今天咱们去江湾的老洄湾,昨天老张说那里的冰面下有大鲫鱼,咱们去钓‘新春开竿鱼’,讨个好彩头。”
“好啊!” 小满蹦了一下,布袋子里的丸子发出轻微的碰撞声,“张爷爷和李爷爷已经在那儿等咱们了吧?我昨天跟他们说好了,今天一起钓开竿鱼,晚上还去李爷爷家吃饺子呢!”
两人踩着薄雪往江湾走,除夕前的江湾格外热闹。岸边的柳树上挂着居民们自发系的红灯笼,雪落在灯笼上,红白相映,像一幅喜庆的年画;芦苇丛里插着几面小彩旗,风一吹,彩旗 “哗啦啦” 地响,像是在唱新春的歌;江面上的冰还没化,但冰窟窿周围已经有不少钓手,大家穿着新衣服,手里拿着鱼竿,偶尔传来几句说笑,让寒冬的江湾满是暖意。
“守义,小满,这边!”
远处传来老张的喊声,陈守义循声望去,只见老洄湾的冰面上,老张和李师傅正站在一盏红灯笼旁挥手,旁边放着两个装满渔具的钓包,还有一个保温桶 —— 不用问,肯定是李师傅带来的热茶水。
“张爷爷,李爷爷!” 小满跑过去,把布袋子里的丸子分给两人,“这是我妈炸的丸子,你们尝尝,热乎着呢!”
老张接过丸子,咬了一口,酥脆的外皮里裹着鲜美的肉馅,忍不住称赞道:“好吃!比我在外地吃的任何丸子都香,小满妈妈的手艺真好。”
李师傅也笑着点头,从保温桶里倒出四杯热茶,递给他们:“先喝点热茶暖暖身子,我凌晨三点就来凿冰了,已经打了四个冰窟窿,都在这儿呢。” 他指了指脚下的四个冰窟窿,每个窟窿旁边都放着一块防滑垫,还系着小红绳,“红绳是我孙女帮我系的,说能引鱼来,讨个好彩头。”
四人坐在防滑垫上,开始准备钓具。陈守义帮小满调整短竿的鱼线,老张则和李师傅聊着过年的打算 —— 老张说年后要带陈守义去附近的水库钓鱼,李师傅说要教小满做 “春节特色饵料”,用蜂蜜拌红虫,钓大鲫鱼最灵。
“小满,来,试试这个饵料。” 李师傅从钓包里拿出一个小罐子,里面装着红色的饵料,“这是我昨天用蜂蜜和红虫拌的,你试试,保证能钓上大鲫鱼。”
小满接过小罐子,打开盖子,一股甜香混着红虫的腥味扑面而来。他小心翼翼地捏起一点饵料,挂在鱼钩上,然后把鱼钩放进冰窟窿里,眼睛紧紧盯着浮漂 —— 浮漂是他特意换的红色,上面还画了个小小的福字,是昨天晚上连夜画的。
“爷爷,您看!浮漂动了!”
没过五分钟,小满突然喊了一声,陈守义赶紧凑过去,只见红色的浮漂轻轻往上顶了顶,然后猛地往下一沉。“提竿!” 陈守义、老张和李师傅异口同声地喊道。
小满双手握着竿子,轻轻往上一扬 —— 鱼竿弯了个漂亮的弧线,一条银闪闪的鲫鱼被钓了上来,尾巴上还沾着一点冰碴,却依旧欢快地摆动着。“钓上来了!是开竿鱼!” 小满高兴得跳起来,差点滑倒,陈守义赶紧扶住他。
“好样的!” 老张拿出手机,拍下这一幕,“这鱼得有半斤多,是咱们今天的‘头鱼’,晚上炖鱼汤喝,肯定鲜。”
李师傅笑着递过抄网,帮小满把鱼放进一个铺着红纸的小桶里:“用红桶装鱼,今年肯定顺顺利利,小满以后钓鱼也能次次有收获。”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四人的渔获越来越多。陈守义钓上一条一斤多的鲤鱼,鳞片在阳光下闪着光,老张说这是 “鲤鱼跳龙门”,是好兆头;李师傅钓上十几条鲫鱼,条条都很肥硕;小满则钓上一条带金色鳞片的鲫鱼,大家都说这是 “金鲫送福”,难得一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