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完对陈光的分析,他话锋一转,将焦点对准了李建军。
“……在此次青阳县宏业化工厂污染案中,李建军是唯一能将污染事实与陈光本人建立直接联系的、不可替代的核心人证。王立的证词,可以定性陈光的‘贪腐’,但李建军的证词,才能定性陈光的‘罪恶’——即长期充当污染企业的保护伞,对清风河流域造成的巨大生态灾难和民生损害负有直接责任。二者在量刑与案件性质上,有着天壤之别。”
“因此,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已被逼入绝境的陈光而言,让李建军‘永远闭嘴’,是其当前状况下,收益最大、也最符合其‘赌徒心理’的选择。”
键盘的敲击声停顿了片刻。林渊端起那杯早已凉透的茶水喝了一口,冰冷的茶水顺着喉咙滑下,让他的大脑更加清醒。
接下来,是最核心,也是最惊悚的部分——预测陈光的“杀人手法”。
“关于‘闭嘴’的方式,无外乎两种:收买或灭口。以一个亿的巨款收买李建军扛下所有罪名,看似可行,但对于已经自身难保的陈光而言,承诺的可信度极低,李建军未必会赌。因此,‘灭口’的可能性急剧上升。”
“既为灭口,则必须追求‘天衣无缝’,将人为因素伪装成‘意外’。经非正式渠道了解,犯罪嫌疑人李建军在入所体检时,有‘轻微高血压’与‘心律不齐’的记录,但无明确的遗传性或器质性心脏病史。这一身体状况,为‘伪造自然死亡’提供了完美的温床。”
林渊的指尖甚至能感觉到一丝寒意。
“可以大胆推测,对方最有可能采用的手段,是利用看守所管理的漏洞,通过收买或胁迫相关人员,对李建军使用某种可以诱发急性心血管疾病的药物或手段。事后,可以完美地解释为‘嫌疑人因心理压力过大,加上自身有相关病史,导致心脏骤停猝死’。这将是一起从程序上、从法理上都难以追查的‘完美谋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写到这里,整个事件的逻辑闭环已经形成。从动机,到人物,再到手法,环环相扣,每一个推论都建立在前一个推论的基础上,看似大胆,却又无比合理。
最后,他写下了结论和建议。
“结论:犯罪嫌疑人李建军,在未来24小时内,尤其是今夜,面临被灭口的极高风险。此事一旦发生,不仅会造成关键证据链的断裂,更是对国家法治与调查工作的公然挑衅,其影响将极其恶劣。”
“建议:一、立即对犯罪嫌疑人李建军进行最高级别的隔离保护,切断其与外界除调查人员外的一切接触。二、立即组织医疗专家对其进行全面体检并存档,以防后续出现‘被心脏病’的情况。三、立即对李建军展开通宵的、不间断的突击审讯。一方面可以打乱灭口者的行动节奏,另一方面,在死亡威胁的压力下,李建军的心理防线最易崩溃,或许能获得最关键的口供。”
写完最后一个字,林渊长长地吐出一口气。他将整篇报告从头到尾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任何一个字眼能暴露他拥有“超能力”的痕迹。通篇都是基于公开信息和人性逻辑的冷静分析,像一份出自资深犯罪心理学专家的报告。
现在,只剩下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如何将这封信,用最快的速度,送到省纪委核心领导的手中。
通过档案局的机要通道上报?不行,太慢了。等这封信走完所有流程,盖上所有公章,李建军的尸体恐怕都凉了。
他想起了省调查组的周组长。在上次移交杨坤案的证据时,这位行事干练、目光如炬的组长,在临走前,曾经别有深意地拍了拍他的肩膀,递给了他一张没有名字、只有一个传真号码和一串短号的纸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