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种不仅活着,它们在看不见的地方,已经学会了如何用密码交谈,进化出了属于自己的生存法则。
风暴的中心,远不止于网络。
M市第一中学的校长办公室里,气氛凝重如铁。
校长将手机放在桌上,音频里那段关于工厂倒塌的独白还在播放。
他刚刚接到了市教育局的电话,措辞严厉,责令他必须阻止学生在即将到D来的校庆活动上表演这个“有争议”的短剧,至少,也要把剧本改得“面目全非”。
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一份来自首都的快递送到了他的手上。
寄件人,是学校最引以为傲的校友,赵小芸。
盒子里没有信,只有一盒样式古旧的磁带,标签上用娟秀的钢笔字写着:“1983年,校广播站试音带”。
校长疑惑地找来一台老式录音机,按下播放键。
一阵轻微的电流声后,一个清亮、充满激情与理想的少女声音从中流淌而出,如同山间最清澈的泉水,瞬间贯穿了时空。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
校长怔住了。
这声音,正是三十多年前,被誉为“声如清泉”的校广播站站长——赵小芸本人。
那个年代的意气风发,那种对未来的纯粹信仰,与此刻手机里传出的、描述时代阵痛的嘶哑独白,形成了无比强烈的对比。
他沉默了良久,关掉了手机音频,只让那盒旧磁带循环播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二天,校方顶着压力,向教育局提交了新的演出申请。
申请的理由巧妙地变成了:“致敬校园文化传统,新老广播站声音跨时空对话”。
附上的节目单上,赵小芸当年的录音和学生们的新短剧并列,演出被批准了。
与此同时,基金会的数据监控中心,林晚的指尖在键盘上飞舞。
她不仅仅看到了那一个爆款视频,而是通过数据关联,追踪到了一张正在悄然形成的巨大网络。
全国范围内,已有七座城市的“声音合作社”在秘密联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