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谁给历史上锁

电子系统里干净得像被清洗过,所有记录都语焉不详。

但林晚的直觉告诉她,真正的秘密,藏在纸上。

果然,在堆积如山的纸质文件中,她发现了一个规律:每个月,都有一份名为“特殊事项处理备忘录”的文件夹,以纯纸质的形式在极小的范围内流转,不在电子系统留下任何痕迹。

在一次无人注意的午后,她借着整理的机会,飞快地将其中一份备忘录塞进复印机。

那份文件很薄,封面只有三个烫金大字,和一个红色的签发戳。

“东仓专项”。

当苏霓看到这两个字时,她的瞳孔猛地缩成一个针尖。

这个名字像一根冰锥,瞬间刺破了时间的迷雾,直抵她记忆深处最寒冷的地方。

她几乎是立刻抓起电话,拨给了陆承安。

两人在堆满信访档案的地下室里汇合。

他们将多年来积累的、看似毫无关联的举报信、申诉材料全部摊开,像是在玩一局无比复杂的拼图游戏。

“东仓”,这个词在尘封的卷宗里若隐若现。

经过一整夜的翻查,线索终于被拼凑完整。

“东仓”,原来是八十年代一处专用于暂存“不宜公开但需留存”的政治材料的秘密中转站。

它像一个巨大的信息黑洞,吞噬了无数可能改写历史的档案。

如今,这个名字的重现,只意味着一件事——某些人,正悄悄沿用着旧体制最隐秘的规则,构建一张不受任何法律监督的记忆过滤网。

“他们想把这段历史,也扔进‘东仓’。”陆承安的声音低沉而有力,眼中却燃着一团火。

他猛地一拍桌子,一个大胆到近乎疯狂的策略在他脑中成型。

“既然他们想用旧规则,我们就用新规则打破它!”他盯住苏霓,“现行的《档案法》正在修订,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我们提议,增设‘重大社会记忆遗产’名录制度!”

小主,

他越说越快,思路清晰如电:“所有涉及公民基本权利变更、引发重大社会舆论的历史文件,无论密级,必须强制登记入库,并对研究者和当事人后代开放有限查阅。我们要让阳光照进‘东仓’!”

几天后,一份由陆承安联合五位国内顶尖法学专家联名签署的提案,被递交到了最高立法机构。

提案的措辞严谨而犀利,在结尾处,陆承安加上了点睛之笔:“遗忘从来不是有效的治理,掩盖才是风险的真正源头。”而在提案的附带案例说明中,那张从胶卷里冲洗出的会议纪要照片,被作为证据插图,赫然在列。

一把利刃,无声地刺向了那张密不透风的网。

苏霓则选择了另一条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