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银行项目的成功,如同一声嘹亮的号角,为“智伞”吹响了进军更广阔市场的序曲。订单询盘如雪片般飞来,其中不乏规模远超以往的大型企业和机构。然而,伴随着机遇而来的,是前所未有的交付压力和一场关于发展路径的深刻分歧:是坚守深度定制、精耕细作的初心,还是拥抱标准化、追求规模效应的快车道?这道选择题,关乎“智伞”的生死,更关乎其灵魂。
一、 甜蜜的烦恼:订单洪峰下的交付危机
最先拉响警报的是项目实施团队。华商项目尚未完全交付,已有七、八个来自不同行业、规模可观的新项目接踵而至,排队等待资源评估。
这些新客户背景迥异:有全国性的连锁便利店,希望复制沃尔森的模式优化其鲜食供应链;有大型制造业集团,欲引入风控模型管理其上游数千家供应商;甚至还有地方政府,希望借鉴红光经验搭建区域性的社区治理平台。
每个客户都认为自己的需求“既紧急又特殊”,都要求“智伞”派出最资深的团队进行深度对接和定制化开发。项目实施总监拿着排期表找到林薇,面露难色:“林总,照这个趋势,把我们所有实施工程师劈成三瓣也不够用。要么疯狂扩编,要么……我们得想想别的办法了。”
疯狂扩编意味着人力成本急剧攀升,且新员工的能力和经验需要时间沉淀,交付质量风险巨大。压力之下,公司内部一种声音开始变得响亮:我们必须推出标准化的产品!
二、 路径之争:深度定制还是标准产品?
一场关于未来走向的战略辩论,在管理层会议上激烈展开。
以新任COO(首席运营官)为代表的一方,力主“产品化、标准化”:“我们必须把在华商、沃尔森这些项目中验证过的核心能力,抽象出来,做成可以大规模复制的标准化产品。只有标准化,才能实现快速部署、降低边际成本、满足蜂拥而至的市场需求!这才是科技公司应有的增长范式!”
他展示了令人心动的财务预测模型:标准化产品一旦成型,毛利率将显着提升,收入规模有望实现指数级增长。
而另一方,以几位从创业初期就跟随陈默、始终身处业务一线的副总裁为代表,则对此深表忧虑。
“每个客户所处的行业、自身的数字化基础、内部的管理流程都千差万别!”负责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副总裁反驳道,“我们的核心竞争力,恰恰在于能深入这些‘毛细血管’,理解其独特的‘血流’和‘血压’,提供贴身的设计和服务。一旦强行标准化,就是把我们最锋利的刀,磨成了钝口的镰刀,看似能收割更大面积的麦子,但那些长在石缝里、最具价值的‘珍稀药材’,我们就再也挖不到了!”
他举了一个例子:一家传统陶瓷企业,其供应商评估的关键在于老师傅的“眼力”和泥土的“陈腐时间”,这些非标信息如何塞进标准化的模型里?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了“智伞”价值的本源——它究竟是一家售卖标准化软件工具的公司,还是一家提供深度数字化赋能的解决方案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