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服务的首单成功,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智伞”内部激起的涟漪远超预期。它不仅带来了微薄的收入和巨大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它点燃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在“智伞”这艘艰难航行的大船之外,是否还能放出几艘灵活的快艇,去探索更广阔的海域?一种名为“内部孵化”的构想,开始在陈默心中酝酿,并迅速转化为一场震动组织的“创业裂变”行动。
一、 构想的诞生:从项目组到利润中心
陈默观察到,负责数据服务的刘强团队,在寻求商业化落地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性和创造力。他们不再仅仅是被动响应业务需求的技术支持部门,而是开始主动研究市场、设计产品、寻找客户、思考盈利模式。这种角色的转变,催生了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同时,那几家依靠地推铁军艰难开拓的社区“迷你版驿站”,虽然模式简单,却也展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甚至开始产生微弱盈利。它们就像野草,在巨石缝隙中找到了生存之道。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陈默脑中成型:与其将这些有潜力的“火种”项目紧紧攥在手里,用大公司的流程和成本去约束它们,不如给予它们更大的自主权,让它们成为独立的“利润中心”,甚至未来可以独立融资的“内部创业公司”。
“我们需要一场‘裂变’。”陈默在核心层会议上宣布,“把那些已经证明有市场需求、有独特价值、且能够相对独立运作的业务单元,像雏鹰一样推出巢穴,让它们自己觅食,自己飞翔。我们只提供最初的弹药和空中的指引。”
二、 裂变方案:权力下放与风险共担
林薇和人力资源部门连夜制定了详细的“内部孵化与创业裂变方案”。其核心是“三放权,两挂钩”:
1. 放经营权:孵化项目组拥有独立的预算审批权(在一定额度内)、人员招聘和解聘权(受总部人力资源原则约束)、以及产品定价与迭代决策权。项目经理升级为“业务线负责人”,拥有极大的自主决策空间。
2. 放分配权:建立独立的核算机制。孵化项目的收入扣除成本后,形成的利润,项目团队可以参与高比例分红(例如,利润的20%-30%归团队分配)。这直接将团队利益与业务成败深度绑定。
3. 放资源使用权:在承诺按内部结算价支付费用的前提下,孵化项目有权优先使用总部的技术平台、数据中心、甚至地推团队等共享资源,但需要明算账,避免吃大锅饭。
4. 绩效与生存挂钩:每个孵化项目设定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如:半年内实现盈亏平衡,一年内达到特定营收规模)。达成目标,团队获得重奖;连续无法达标,项目将被评估是否关停,团队解散或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