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按一次,还是偏。
第三次,终于命中胸口,但施法间隔太短,导致后续技能衔接不上,整套连招中断。
张昊站在旁边,看了几轮,忍不住说:“以前你一秒钟能打完五段连击,现在……是不是节奏不对?”
“以前是系统帮我计算帧数。”沈逸平静地说,“现在得靠手感。”
他重新开始练习,一遍又一遍。手指在键盘上移动的速度明显变慢,不再有那种行云流水的流畅感。每一次失误,都要停下来分析原因。
林悦的投影出现在训练场边缘,轻声提醒:“第二段跳跃时机早了零点三秒,落地硬直会延长。”
沈逸点头,记下。
王哲也在调整枪械的瞄准参数,嘴里嘟囔:“以前系统自动校准弹道,现在得自己调倍镜,真不习惯。”
“我们都得重新学。”沈逸说,“就像刚接触游戏的时候。”
四人开始尝试最基础的配合训练。没有系统提供的战术建议,没有实时战局推演,所有决策都靠语音沟通和临场判断。
一开始混乱不堪。信号延迟、走位重叠、技能覆盖错误接连发生。
但他们没停下。
一天,两天,三天。
直到某次对抗演练中,沈逸一声令下:“压左侧草丛,三人集火。”
话音落下,三人同步前压,王哲佯攻吸引火力,张昊绕后封路,林悦远程控场,沈逸抓住对方输出位走空的瞬间切入,一套连招收割双杀。
训练结束,屏幕上跳出胜利提示。
没人欢呼,但气氛变了。
他们找回了某种东西。
不是依赖系统的精准与高效,而是一种更原始、更真实的默契。
---
小型线上赛报名通道开启那天,沈逸提交了战队ID。
对手是区域排名前二十的队伍,装备评分高出他们近两千分,且队内有两名职业试训选手。
比赛开始前,张昊还有些忐忑:“我们这样上去,会不会太冒险?”
“没有系统,不代表不能赢。”沈逸说,“我们打的是配合,不是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