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步打破了官绅地主垄断,甚至解决了大明士绅优待的顽疾,可以重塑社会关系,这才是真正的改革。
他推出的试举制还需要有考成法的加持,也还需要“天天大计,日日京察”,要与高压反腐密切配合,要加强皇权下乡,要改革官职匹配,要推动全民教育。
这才是系统工程,道阻且长,但他迈出了第一步。
当然,朱慈炅也知道这个试举只是优于科举。如果他的教育体系成熟,未来一样会有问题,官绅问题没有了,学阀问题一样会出现。
不过,他活不了那么久,以后的问题交给后人的智慧。
朱慈炅将自己旧的笔记本悄悄合上,从书橱里找到了一本崭新的笔记本。
这是邱致中这个新厂公,亲手专门裁制的,封面不再是旧本的一张红纸,而是全新的压印技术,紫禁城的浮雕,有种特别的美感,上面还有“御用”两个小字。
朱慈炅抚摸着封面,那种独特的凹凸感触动指肚,压抑的心情都有些舒缓,他微笑摇头。这不长进的玩意,天天不干正事。不过,东厂接下来应该有得忙了。
朱慈炅坐回御座,握起炭笔。他需要思考记录为匹配科举废除而准备发起的舆论风暴,《通报》和《朕问》应该要发布宣传的内容,
首先是要梳理历史的任官制度,从贵族制、军功制、察举制到科举制,要分析这些制度的优缺点,要重点批判这些制度在当时历史上的进步性和时代发展后的局限性。
要回顾前汉“举孝廉,父别居”的讽刺,也要重点讲述老童生的悲惨一生,科举对大好年华的浪费,书呆子治国的弊端,最后要得出试举制的先进性结论。
这篇文章可以交给李长庚来负责,他的历史功底比较深厚,不过现实批判能力比较弱,冯梦龙可以跟他合作完成。
第二篇文章要考证历代官职,要回顾从古至今国家体制的变更,要强调每一代的官制都要不断适应新的社会。
要讲分类分级管理,加强官员职责分工合作的必要,需要重点强调每个官职的责任和使命,以及用人要求。
要重点鼓吹十品官制的优点,要建立从基层和皇帝的直接通道,要让中枢的政策能被庶民理解,要讲万民一心,上下同欲。
这篇文章适合钱状元,他研究了这么久的官制了,应该拿出成绩了。
第三篇文章要详细解读试举制,要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要有缜密的晋升提拔逻辑,要有培养锻炼官员的合理机制。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试举制以行政实践具体政绩为晋升依据,是以实治国,而不是从书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