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6章 时光流逝

上官明远收到父亲寄来的书信后,如获至宝般地捧在手心里,然后迫不及待地拆开信封,取出信纸仔细阅读起来。读完之后,他又将信从头到尾看了好几遍,并逐字逐句地琢磨着每一句话的意思。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上官明远终于对信中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心情也随之变得轻松愉快起来——因为这封信让他感到无比安心!

紧接着,在上官明远参加下一次东宫议政的时候,他结合祖母之前给出的意见以及自身这些天来的深入思考,胸有成竹地向众人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战略方案:巩固防守、精兵扰袭、以战促和、整顿边备。这个十六字方针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蕴含着上官明远无尽的智慧与心血。

在上官明远看来,要想确保边境地区的安全稳定,就必须首先加强防御工事建设,守住关键据点不被敌人攻破才行。为此,他特别推荐了几位以勇猛善战且善于守城而声名远扬的边关将领担任要职,相信他们一定能够不负众望完成任务。

与此同时,上官明远还极力主张起用一名素以擅长突袭战术而威震天下的老将军,并赐予他一支装备精良训练有素的精锐骑兵部队,专门负责执行游击战任务。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有效地打击敌军士气,还能给对方造成不小的损失呢!

这套精妙绝伦、匠心独运的方案,不仅展现出坚定不移的抵抗决心和勇气,更巧妙地规避了鲁莽冲动所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它既着眼于应对眼前迫在眉睫的危机,又高瞻远瞩地考虑到未来边疆防御的长治久安;同时还具备极强的现实可行性,可以说是一个近乎完美无缺的策略!

太子听闻之后,对这一方案赞不绝口,并深感钦佩不已。他毫不犹豫地将这份珍贵的智谋结晶当作重中之重的核心方案呈献给父皇——当朝圣上。皇帝陛下在仔细斟酌其中的利害得失后,也被这个方案深深打动,经过深思熟虑,最终决定欣然接纳并付诸实施。

战略既定之后,如何确保计划得到有效实施便成了重中之重。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军事行动所需的巨额费用支出,户部官员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沉重负担和巨大压力。就在他们焦头烂额之际,一个意想不到的援手出现了——已经告老还乡、赋闲在家中的上官守谦挺身而出!这位曾经在户部担任要职的老臣凭借着自己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广泛人际关系网,全力协助新一任户部尚书四处奔走筹谋粮草军饷事宜。

与此同时,身处遥远东南地区的上官明轩也开始大显身手。他充分发挥出自身在商界拥有的强大影响力,积极联络众多声誉卓着的海上商人,并成功说服他们共同合作。在上官明轩的努力下,这些海商们愿意以未来的海关税收或者某些特殊贸易特权作为抵押物,向朝廷慷慨解囊,提供了一笔数目惊人且利息极低甚至完全免息的巨额。不仅如此,上官明轩还当机立断,迅速调集各方资源组建起一支高效率的民间苦力运输队伍。这支队伍不畏艰险,日夜兼程,马不停蹄地沿着海岸线一路北上,然后再通过内陆江河转运,源源不断地将大量来自东南部的粮食草料等重要军需物资火速送往北方战场。这种及时雨般的支援犹如雪中送炭一般,给前方将士们带来了莫大的鼓舞,同时也大大减轻了后方补给线所承受的巨大压力。

上官明轩此举堪称神来之笔,它远远超出了普通生意往来的范畴,更像是一种饱含深情厚意、沉甸甸的爱国情怀和对国家民族高度负责的担当精神体现。随着这个好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整个朝野上下,引起一片哗然惊叹之声。就连当朝天子听闻此事后亦龙颜大悦,亲自下旨给予特别褒奖表彰,称赞上官明轩虽然并未身居官位,但却始终心系天下苍生、忧国忧民,实乃忠臣义士之典范楷模!

北疆战事,正依照着上官明远精心谋划的战略有条不紊地向前推进。大同城的守军们展现出坚韧不拔的斗志,屡次成功抵御住敌人凶猛的进攻;与此同时,那支被委以重任、负责游击作战的精锐骑兵部队更是大显神威,屡屡出其不意地袭击敌方阵营,纵火焚烧敌营,并巧妙地切断敌军的粮草供应线。这一系列行动让敌军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境,疲惫不堪且士气低落。

正当战局逐渐朝着有利方向发展之时,朝廷内部却又一次掀起了汹涌的暗流。

一部分自称为主战派的官员眼见战场上形势一片大好,便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纷纷鼓吹应当抓住当前战机,迅速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反攻战役,以期能够一劳永逸地铲除来自北疆的威胁。这些人相互勾结,还拉拢了一批渴望立下赫赫战功的边境将领,一同频繁地上书皇帝,极力劝谏他采取更为激进的军事行动。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暗地里对那些持有谨慎态度、主张稳扎稳打的官员们展开排挤打压,而上官明远这位智谋过人的战略制定者自然也成为了他们重点攻击的对象之一。一时间,各种谣言四起,有人造谣说上官明远之所以坚持推行以战促和的政策,完全是因为他所在的家族与沿海地区的商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担心长期的战争会给海上贸易带来不利影响。更有甚者,竟然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上官明远的弟弟上官明轩,污蔑他之前所从事的活动实际上是一种谋取个人政治私利的手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