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 张俭的心思

又或是与那位因跋扈被陛下贬斥过的前任并州都督,早年曾有过几封礼节性的书信往来?

不,不可能!

张俭在心里连连否定。

这些事,在大唐官场上实在算不上出格。

那些古玩字画,折合下来满打满算也就几百两银子,这在朝中那些动辄千金往来、门庭若市的高官显贵眼里,简直不值一提。

他张俭在朔州这几年,虽不敢说两袖清风、爱民如子,但也绝对称得上“循吏”二字,至少比起那些在长安城里花天酒地、日进斗金的同僚,他已经算得上克制和清廉了。

陛下日理万机,要操心突厥边患、山东旱情、漕运疏通,怎么可能为了自己这点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带着三位国公,跋涉千里亲自来朔州问罪?

这绝无可能!

但如果不是因为这些,陛下此番前来,又究竟是为了什么?

张俭眉头紧皱。

陛下故意说出这违背常理之言,定是意有所指!

自己可不能随意答话。

毕竟这等荒诞事,我若信了,便是愚昧不堪,不堪大用。

若我质疑,便是对君上不敬,其心可诛。

这么一来,自己无论如何应对,似乎都落了下乘。

张俭心里惊慌不已。

陛下为什么要如此试探我?

难道是朔州政务出了什么大的纰漏,被陛下知晓了?

或是境内有豪强不法、民生怨怼之事,被人密奏到了御前?

陛下不说破,却用这种近乎“戏弄”的方式,先声夺人,摧毁我的心防?

不不不。

这也不对。

若真是朔州出了什么需要帝王亲自关注的大问题,按照常理,陛下微服私访,定会隐瞒身份暗中查探,待到证据确凿再行发落。

可如今陛下不但亮明了身份,还带着三位国公如此招摇过市,这哪里像是查案的样子?

再说了,若真有什么连自己这个刺史都毫不知情的重大纰漏,那得是何等惊天动地?

朔州境内但凡有点风吹草动,他张俭不敢说了如指掌,但也绝不会被完全蒙在鼓里。

可这些时日以来,他确实没收到什么特别异常的消息,更没听说有什么值得陛下亲自过问、甚至不惜“戏弄”臣工的大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