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水球区——土壤干枯危机(十大问题1)

叶启的脸色瞬间沉了下去:“我就说嘛!前阵子我媳妇喝了井水,拉了三天肚子,村里好几个老人也说水不对劲。去问化工厂的人,他们说‘水没问题,是你们自己体质差’。”他攥紧了拳头,指节泛白,“我们全家就靠这四亩田,去年收的稻子还不够吃,今年要是再绝收……”

林日斌打开便携箱的第二层,一个微型无人机从里面飞了出来,机身只有巴掌大,却能投射出三维全息地图。地图上,整片农田被分成了不同的颜色:红色区域是重度污染区,集中在靠近化工厂的地方;橙色是中度干旱区;黄色是轻度盐碱化区。“您看,”林日斌指着红色区域,“这里的土壤不仅缺水,还被化工厂的废水污染了,氟化物会破坏作物的根系,就算下雨,庄稼也长不起来。而且长期连作水稻,土壤里的氮、磷、钾早就被耗尽了,现在的土就是‘死土’。”

叶启凑过去,眼睛盯着全息地图,手指轻轻碰了碰红色区域的投影:“这……这就是地不好的原因?不是我不会种?”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委屈——村里有人说他“懒”“不会种地”,他自己也怀疑是不是自己的方法错了。

“当然不是。”叶云天终于开口,他的目光落在父亲的手上,那只手正微微发抖,“是土壤和水出了问题,不是你的错。”他蹲下身,从便携箱里取出一个小盒子,打开后里面是几支淡绿色的凝胶:“这是我们研发的土壤修复剂,能分解土里的氟化物和重金属,还能让土壤变得松软。”他挤出一点凝胶,抹在刚才叶启挖过的土坑里,凝胶接触土壤后,立刻渗透进去,原本发白的盐碱层慢慢变成了淡褐色。

叶启看得眼睛都直了:“这……这东西真管用?”

“还要配合三个方法。”林月瞳蹲下来,和叶启一起看着那片土壤,“第一,轮作。不能再只种水稻了,我们带了耐盐碱的大豆种子,大豆能固定空气中的氮,还能吸收土里的重金属,种一季大豆,土壤的肥力能恢复30%。”她从背包里拿出一袋种子,种子袋是用可降解材料做的,上面印着未来的生态农业标志,她特意把标志遮住,“这是省农科院培育的新品种,耐旱耐碱,产量也不低。”

“种大豆?”叶启皱了皱眉,“大豆的价钱没水稻高啊,我们一家子的口粮……”

“您放心。”林日斌补充道,“我们已经和省粮食局沟通过了,他们会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收购这些大豆,而且会优先供应你们村的口粮。”他调出全息屏上的收购协议,虽然是未来生成的,但格式和1995年的一致,“这是协议副本,您可以看看。”

叶云天接着说:“第二,修生态蓄水池。不是普通的土坑,我们带了防渗膜——这种膜能过滤雨水里的杂质,还能缓慢释放微生物,改善水质。”他指着田埂边的低洼处,“就在这里挖一个直径五米的坑,铺上膜,再在旁边种上芦苇,芦苇能吸收水里的污染物,还能挡太阳,减少水分蒸发。”

叶启点点头,眼睛亮了些:“这个我会挖,村里的壮劳力多,找几个人帮忙就行。”

“第三,秸秆堆肥。”林月瞳指着田埂上堆积的稻茬,“这些稻茬不是没用,我们带了微生物菌剂,把稻茬粉碎,和牛羊粪、菌剂混合在一起,堆一个月就能变成有机肥。这种有机肥能增加土壤的腐殖质,还能杀死土里的有害菌。”她拿出一个小瓶子,里面装着淡褐色的菌剂,“这菌剂不怕晒,撒进去就行,我们还带了小型粉碎机,明天就能帮您处理稻茬。”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叶启看着三人手里的“宝贝”,又看了看那片被修复剂改良过的土壤,突然蹲下来,用手挖了一块土,放在鼻子下闻了闻——没有了之前的怪味,反而有了一丝泥土的清香。他抬起头,眼睛里有了光:“我信你们!明天我就找村里人帮忙,先把蓄水池挖了,再种大豆!”

接下来的十天,云月号成了三人的“移动实验室”。白天,他们和叶启一起在田里忙碌:叶云天教村民们用粉碎机处理稻茬,他看着父亲挥着锄头挖蓄水池,汗水滴在土里,他下意识地递过一瓶水——那是未来的电解质水,能快速补充水分,叶启喝了一口,惊讶地说“这水真解渴”,叶云天只是笑了笑,没说这水是2025年的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