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能源瓶颈——物理系学霸的破局时刻

“还有个事。”林福贵的目光扫过叶启,又落回叶云天身上,语气里带着点好奇,“赵矿长说,他们矿场之前也试过用声波提炼金属,可每次都跟你之前似的,一到临界温度就震动,稳不下来。你要是有时间,也可以跟他聊聊你的经验,说不定以后还能长期合作。对了,你那声波装置到底是怎么稳定下来的?我听月瞳说,你之前卡了好几天都没进展。”

叶云天转头看向身边的父亲,脸上露出一抹温暖的笑意。他伸手拍了拍父亲的肩膀,声音里满是自豪:“是我爸给的灵感。他1998年修打谷机时,加了个平衡块就稳住了机器——我这辈没见过那台打谷机,可他讲了十几年,我早就记在心里了。没想到,二十多年前的农作经验,居然帮我解决了科幻设备的难题。”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林福贵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在实验室里回荡着,连空气都变得温暖了。“没想到啊!老经验遇上新技术,居然这么管用!看来以后我也得多跟你叶叔聊聊,说不定还能从1990年代的煤矿设备里,找出几个‘破局点子’来!”

挂了通话后,叶云天把笔记本翻到新的一页,用钢笔——不是全息笔,是他20岁生日时父亲送的老式钢笔,笔身上刻着“云天”两个字——画了一个打谷机的草图。他画得很仔细,连滚筒上的齿纹、机架上的螺丝都画出来了,旁边还标注着“平衡块原理:通过配重抵消高频震动,适用于声波提取装置(2025.4.17验证有效)”,后面特意加了个括号:“灵感来源:父亲1998年修‘东方红-75’打谷机经验”。

他抬头看向叶启,眼神里带着期待:“爸,你再跟我说说1998年的打谷机,还有你22岁在煤矿修掘进机的事——比如你怎么调齿轮间隙,怎么修卡钻的问题。我虽然没见过那些老机器,可这些办法说不定以后修‘云月号’还能用上。”

叶启坐下来,靠在操作台上,从贴身的蓝布口袋里掏出几张泛黄的照片——那口袋是他妻子2000年叶云天出生后缝的,蓝布面上绣着两株小小的稻穗,边角被常年摩挲得发亮,连缝线都磨出了浅白的痕迹。他小心翼翼地展开照片,第一张是1998年的:叶启蹲在打谷机旁,手里举着平衡块,背景里是金黄的稻谷;第二张是2003年的:33岁的叶启抱着3岁的叶云天,站在老家的院子里,叶云天手里攥着个玩具打谷机模型;第三张是2022年的:52岁的叶启送22岁的叶云天大学毕业,手里拎着叶云天的行李,笑得比叶云天还开心。

叶启的手指轻轻拂过照片,声音变得温柔起来:“那打谷机除了平衡块,还有个‘分谷板’,就在滚筒后面,是块倾斜的铁板。谷子打出来后,谷粒重,会顺着板滑进麻袋,稻草轻,会被风吹走——这原理跟你那装置里的磁场分离多像?都是靠‘重量差’或者‘磁力差’分类。还有我22岁在煤矿修掘进机时,机器总卡钻杆,后来发现是齿轮间隙太大,我在齿轮间加了层铜片,减小间隙,就再也没卡过……”

深夜的实验室里,父子俩的声音和装置的低频嗡鸣混在一起,冰蓝色的应急灯不知何时自动切换成了暖黄色,把笔记本上的打谷机草图和冷凝金属公式都染成了温暖的色调。叶云天一边听,一边在笔记本上画着,偶尔会打断父亲,问一句“分谷板的倾斜角度大概多少”“铜片的厚度是多少毫米”。他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父亲1970年出生,28岁时在谷场焊平衡块的汗水、22岁时在煤矿调齿轮的专注,还有2000年他出生时的喜悦,都不是模糊的故事——而是真实的、带着温度的时光碎片,这些碎片里藏着的智慧,比书本上的公式更鲜活,也更有力量。

窗外的天慢慢亮了,第一缕阳光透过实验室的偏振玻璃,变成淡金色的光束,照在腔体内的银白色液体上,反射出耀眼的光。那束光落在叶云天的笔记本上,刚好照亮他写的那句话:“科技不是孤立的,它从生活中来,也该回到生活中去。”

叶云天拿起钢笔,在笔记本的最后写道:“2025年4月17日,深夜。破局的不是物理公式,是父亲28岁时修过的打谷机。我2000年出生,没见过那台机器,却从父亲的讲述里接过了它的智慧——原来最好的科技,从来都藏在时光里,藏在1998年的谷场里,藏在父亲从22岁到55岁,那些带着汗水的老经验里。”

写完后,他合上笔记本,把它小心翼翼地放进随身的背包里——这个背包是2022年毕业时父亲送的,里面装着他的笔记、照片,还有父亲1992年那支旧钢笔。他转头对叶启说:“爸,明天我去矿场修设备,你跟我一起去吧?赵矿长他们搞的是传统矿场,你1988年(18岁)就进煤矿当学徒,修过的机器比我见过的都多,说不定还能给他们提提建议。”

叶启笑着点头,眼睛里闪着期待的光:“好啊!我也去看看2025年的矿场,跟我年轻时待的煤矿比,到底不一样在哪儿。说不定我还能认出几样设备的‘老祖宗’来——就像你从打谷机里找灵感一样。”

实验室的门开了,清晨的风涌进来,带着智能农场里稻苗的清香——那是种清新的绿色味道,混着实验室里残留的金属味,意外地和谐。远处传来基地的晨号声,是合成音,但调调是1990年代的《运动员进行曲》,是父亲总哼的旋律。

叶云天和叶启并肩走出去,脚下的智能地板会自动调节亮度,跟着他们的脚步亮起淡淡的白光。叶启偶尔会停下来,好奇地看着路边的智能灌溉装置——那些装置是银色的,能自动检测土壤湿度,喷出细密的水雾。他伸手想摸,又有点犹豫,怕弄坏了。叶云天笑着拉过他的手,放在装置的感应区,装置立刻投射出一片全息界面,上面显示着稻苗的生长数据,用的是中文手写体,像毛笔字一样,带着温度。

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把父子俩的影子拉得很长——55岁的叶启鬓角有了白丝,25岁的叶云天眼神明亮,这对跨越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父子,正一步步走向“云月号”的未来。而能源核心的破局,从来不是靠单一的尖端科技,而是靠1970年出生的父亲,带着他28岁时的谷场经验,和2000年出生的儿子,带着他的物理公式,在2025年的实验室里,完成了一场跨越时光的温柔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