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叶可北——心灵导师的共情之语

在黄土高原的沟壑里,他记录下了小女孩花花的故事。这个七岁的孩子每天要走两公里山路,用一个破旧的塑料桶去村口的水窖打水,桶比她的人还高,每次只能装半桶。“老师说,水是甜的,”花花舔了舔干裂的嘴唇,眼睛亮晶晶的,“但我打的水有点咸,还有点土味。”

在被化工厂污染的河边,他遇见了渔民老周。曾经的“鱼米之乡”如今只剩下发黑的河水和死去的鱼虾,老周指着河面上漂浮的泡沫,声音沙哑:“以前这水清亮得能看见水底的石头,我儿子小时候总在这儿游泳……现在啊,连洗个菜都不敢用。”

在冰川退缩的青藏高原,他跟着科考队记录下冰湖的变化。向导指着裸露的湖岸说:“十年前,这里还是厚厚的冰川,现在每年都在往后退。等这些冰化完了,山下的村子就没水喝了。”

他把这些故事剪成短片,没有解说,没有配乐,只有真实的画面和声音:花花喘气的声音,老周沉默的背影,冰川融化时滴答的水声。视频标题很简单——《他们的水,也是我们的水》。

发布当晚,视频登上了热搜。有人说“看哭了”,有人开始反思“我们的自来水来自哪里”,更多人在评论区分享了自己身边的节水小事。叶可北趁机发起了“一人一天省一杯水”的公益活动。

“一杯水,200毫升,大概是半瓶矿泉水的量。”他在直播里举着一个透明的杯子,“一个人省一杯,一百万人就是200吨,够花花家那样的村子用半年。”

活动没有强制要求,也没有物质奖励,只是鼓励大家在社交平台上打卡分享自己的节水小方法:用洗菜水浇花,缩短淋浴时间,把空调冷凝水收集起来拖地……奇怪的是,这种“轻量级”的参与反而吸引了无数人。白领们在午休时晒出办公室的节水小贴士,妈妈们交流着如何教孩子珍惜水,甚至有企业主动联系叶可北,要在员工中推广这个活动。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是人们不愿意改变,”叶可北在一次访谈中说,“而是他们需要一个‘入口’——一个简单的、能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行动有意义’的入口。一杯水很小,但当它连接起‘我’和‘远方的他们’,就变得有了温度。”

他开始在线下开设“水的伦理课”。课堂上没有PPT,只有一圈圈围坐的人,和叶可北带来的“故事盒子”——里面装着花花用过的水桶碎片,老周捕到的最后一条小鱼的标本,冰川融水结成的冰块(用特殊技术保存)。

“我们总说‘节约用水是义务’,”叶可北拿起那块冰,看着它在掌心慢慢融化,“但义务是被动的,是‘应该做’。而真正的改变,来自‘愿意做’——因为理解,因为在乎,因为知道自己的每一个选择,都在影响着另一个人的生活。”

一个企业高管在课后找到他,红着眼圈说:“北老师,我们公司总部的喷泉,每天要浪费几十吨水。明天我就申请关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