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角的铜铃依旧会响,却再没有母亲的唠叨声从廊下传来。
他翻遍了家里的旧物,在衣柜最深处找到一个木匣,里面装着他小时候的胎发、百里淳的第一支毛笔、百里景抓周时攥住的小木剑。
离开那天,他在院门口站了很久。
门环上的红漆已有些剥落,却还留着母亲当年贴 “平安符” 时撕下的残角。
他伸手摸了摸,指尖蹭到一点朱砂 —— 那是凡人求平安的心意,也是他无论修到多高境界,都舍不得擦去的人间痕迹。
当他回到玄真观时,整个前庭都显得异常安静,没有一丝声响。
唯有那三枚“问心佩”静静地悬挂在银杏树上,随着微风的吹拂,轻轻地摇晃着,仿佛在诉说着什么。
他缓缓地走到丹房前,从怀中摸出早已写好的三封信,分别放在镇纸下面。
每一封信都承载着他对收信人的深深关切和祝福。
第一封信是给安平的,信中写道:“星桥非幻,人心即道。遇事多观己心,莫被天道迷眼。”
他希望安平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能够坚守内心的信念,不被外界的诱惑所迷惑。
第二封信是给清欢的,他在信中提醒道:“凡缘未断,仙途亦暖。流萤扇可引草木精魄,勿忘‘人间烟火’亦是修行。”
他知道清欢对尘世有着特殊的情感,希望她能在追求仙道的道路上,不忘人间的温暖与美好。
最后一封信是给守真的,他在信中写道:“炼体先炼心,刚柔需并济。万劫台若遇困局,可试以‘太初息壤经’化力为气。”
他相信守真在修炼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困难,但只要保持内心的坚韧和灵活,就一定能够克服难关。
写完最后一笔,他抬起头,望向那空荡荡的偏殿。
那里曾经充满了欢声笑语,清欢会蹲在檐下数蚂蚁,守真会偷偷地往丹炉里塞野果,而安平则会在月光下煮茶。
如今,那些美好的回忆都已成为过去,只留下了空荡荡的房间和那石桌上的茶渍。
他的指尖轻轻抚过石桌上的茶渍,那是二十年前他们三人初学控物术时留下的印记。
岁月如梭,如今这些印记已经被时光磨得发亮,仿佛在诉说着他们曾经的青涩与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