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珠韵:洛神珠祭水仙秘闻(上卷)

江采苹住在三坊七巷的巷尾,每天都能听到隔壁王阿婆的咳嗽声。王阿婆的孙子小豆子才五岁,得了暑湿后,一天拉十几次肚子,拉出来的全是黄绿色的水,眼睛都凹了进去。王阿婆抱着小豆子,哭着来求江采苹:“采苹啊,你懂洛神珠的传说,能不能想想办法?再这么下去,孩子就没救了。”

江采苹想起水仙说的“清热生津”,赶紧去闽江渚边采了些新鲜的洛神珠,又从家里翻出些葛根——母亲生前说过,葛根能升阳止泻。她把洛神珠的果肉剥下来,和葛根一起放进陶罐里,加了些冰糖,慢慢煮着。“阿婆,这洛神珠性微寒,能清湿热,葛根能补脾胃,煮成汤给小豆子喝,应该能管用。”她一边说,一边用勺子舀起一点汤,吹凉了喂给小豆子。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小豆子喝了两口,就不再哭闹了,过了半个时辰,竟拉了一次成形的大便。王阿婆又惊又喜,赶紧让江采苹多煮些汤。江采苹索性在巷口支起了一口大锅,每天煮洛神珠葛根汤,免费给得了暑湿的百姓喝。起初,有人怀疑这野果汤不管用,可喝了的人,第二天就不拉肚子了,渐渐的,来喝汤的人越来越多,巷口排起了长队。

有一天,泉州来的商人李掌柜路过,也得了暑湿,喝了一碗洛神珠汤后,顿时觉得舒服多了。他好奇地问江采苹:“姑娘,这汤是什么做的?怎么比郎中开的药还管用?”江采苹解释道:“这是洛神珠,生在闽江渚边,水仙娘娘说它能清热生津。福州的夏天湿热重,暑湿侵入脾胃,就会拉肚子,洛神珠清湿热,葛根补脾胃,正好对症。”

李掌柜听了,赶紧买了些洛神珠,带回泉州。没过多久,泉州城里也开始用洛神珠治暑湿,效果出奇的好。江采苹看着巷口喝汤的百姓,又想起了妹妹采菱,她知道,这洛神珠汤,不仅救了百姓,也圆了妹妹的心愿。她还把洛神珠的用法记在竹简上:“洛神珠,味甘酸,性微寒,主清热生津,治暑湿泄泻,可与葛根同煮,加冰糖调味,小儿、老人皆可用。”虽然这竹简不是正式的医书,但却是洛神珠药用的第一份记录,藏着闽越百姓的生活智慧。

第三卷·船家遇险 珠茶固元

福州是港口城市,很多百姓都以造船、行船为生。江家有个远房亲戚叫江三郎,是个船家,常年驾着商船往返于福州和泉州之间。那年秋天,江三郎的船在闽江下游遇到了风浪,船被打翻了,他虽然被救了上来,却受了风寒,还染上了湿邪,回到家后,一直咳嗽,痰里还带着血丝,浑身没力气。

江三郎的妻子张氏急得团团转,请了好几个郎中,喝了不少药,都不见好。有人跟她说:“你去找江采苹吧,她的洛神珠能治暑湿,说不定也能治你家三郎的病。”张氏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到了江采苹。

江采苹去看江三郎时,他正躺在床上,盖着厚厚的被子,却还在发抖。她摸了摸江三郎的额头,不发烧,再看他的舌苔,白腻中带着点黄,又把了把他的脉,脉滑而弱。“三郎哥这是风寒夹湿,伤了肺气,”她说道,“闽江的秋天,风里带着潮气,你落水后,风寒和湿邪一起侵入体内,肺气不宣,就会咳嗽;湿邪困脾,就会浑身无力。”

张氏急忙问:“那怎么办?用洛神珠能治吗?”江采苹点了点头:“洛神珠能清热祛湿,不过三郎哥受了风寒,得配些温性的药材,才能中和它的寒性。”她去闽江渚边采了洛神珠,又去茶铺买了些陈年的武夷岩茶——武夷岩茶性温,能温胃散寒,还能化痰止咳。

她把洛神珠的果肉和武夷岩茶一起放进陶罐里,加了些生姜和葱白,煮了一碗茶。“三郎哥,你把这碗茶喝了,”她端到江三郎面前,“洛神珠清湿,岩茶温胃,生姜葱白散寒,喝了能把体内的风寒湿邪都排出去。”江三郎半信半疑地喝了下去,没过多久,就觉得身上暖和了,咳嗽也轻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