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囊丹实记:红姑娘医隐录(上卷)

初夏,沈砚秋听说京西的蓝旗营有位姓魏的老中医,手里有本祖传的《草木秘录》,里面记载了不少民间草药的用法。他特意备了薄礼,登门拜访。魏老中医年过七旬,鹤发童颜,手里总攥着个紫砂茶壶,见沈砚秋来问红姑娘,倒也乐意分享。

“你说的红姑娘,我知道,不仅果实能用,根也能用。”魏老中医呷了口茶,慢悠悠地说,“我祖父传下来的法子,红姑娘的根能治湿热泄泻,比果实还管用,就是性子比果实寒,得炮制一下,不然伤脾胃。”沈砚秋眼睛一亮——他之前只用过果实和全草,从没听说根也能入药,赶紧问:“魏老,您能说说怎么炮制,怎么用吗?”

魏老中医领着他去后院的药圃,里面种着几株红姑娘,根部粗壮,呈黄褐色。“你看这根,得在霜降后挖,这时候根里的药性最足。”他蹲下身,指着根部,“挖出来后,洗干净,切成片,用黄酒拌炒,炒到颜色微黄,酒气散了,就能用了。黄酒能引药入血,还能减根的寒性,让它既能清热止泻,又不伤脾胃。”

正说着,药铺的伙计跑进来:“魏老,城里的张掌柜来了,说他昨天吃了不干净的东西,拉了一天,现在还浑身没劲儿。”魏老中医点点头:“正好,让你看看红姑娘根的用法。”他从药柜里取出酒炒过的红姑娘根,抓了一小撮,又抓了茯苓、白术,“张掌柜是湿热泄泻,红姑娘根治清热,茯苓、白术健脾祛湿,配在一起正好。”

沈砚秋跟着魏老中医去前堂,见张掌柜脸色蜡黄,捂着肚子,说话有气无力:“魏老,您快救救我,拉得我腿都软了,还恶心想吐。”魏老中医让他坐下,摸了摸他的脉,又看了看舌苔:“舌红苔黄腻,是湿热泄泻没错。喝了这药,下午就能好。”

伙计把药熬好,张掌柜喝了一碗,没过一个时辰,就说肚子不疼了,也不想吐了。下午再喝一碗,泄泻就止住了,第二天来谢的时候,已经能正常走路了。“魏老,您这药真神!比我上次在别的药铺抓的药管用多了!”张掌柜说。

魏老中医笑着指了指沈砚秋:“这药里的红姑娘根,是他来问,我才拿出来的。这法子是我祖父传的,《本草纲目》里只写了红姑娘的果实,没提根,可我们民间用了几十年,治泄泻从来没失手过。”沈砚秋赶紧说:“魏老,您这法子太珍贵了,我想把它记在我的札记里,传给后人,行吗?”魏老中医点头:“当然行!好法子不能藏着,得让更多人知道,才能救更多人。”

沈砚秋把红姑娘根的炮制方法和治湿热泄泻的用法,详细记在札记上,还画了根的样子和炮制的步骤。临走时,魏老中医送给他一本《草木秘录》的抄本,里面还有几处提到红姑娘,说南方用它治天疱疮。“你要是有机会去南方,可以找找那边的用法,说不定还有新发现。”魏老中医说。

沈砚秋捧着抄本,心里满是感激——这红姑娘的智慧,藏在老嬷嬷的口传里,藏在守陵人的旧事里,藏在老中医的炮制法里,一点点拼凑起来,才成了完整的草木医道。他抬头看向窗外,夕阳正照在药圃的红姑娘上,绛囊丹实,像缀在绿叶间的星星,亮得晃眼。

上卷结语

沈砚秋把《红姑娘医理札记》的上卷整理好,纸页上记满了病案、用法、炮制方法,还有从民间听来的故事、从词里品出的意境。上卷的半年里,他从市集的喉痹,到农舍的惊风,从残垣的目疾,到古宅的根药,一点点摸清了红姑娘的“脾气”——它性寒,能清热,果实治喉痛、目疾,全草治惊风,根能止泻,还能通过炮制改变药性,适配不同的病症。

可他知道,这还不是红姑娘的全部。魏老中医说南方有治天疱疮的用法,札记里还有几处空白,等着他去填补。窗外的红姑娘,已经结出了小小的绛囊,风过的时候,像在催他继续走下去——去南方,去更多的地方,找更多的民间用法,补全这草木里的智慧,也补全这藏在绛囊丹实里的历史记忆。

他把札记放进药箱,又往里面装了些晒干的红姑娘果实和根片。下一卷,他要去江南,去看看那里的红姑娘,听听那里的口传妙法,让这盏“小灯笼”,照得更远,也让这草木里的医道与历史,传得更久。

上卷赞诗

绛囊缀垣沐晚寒,丹实清心解喉干。

惊风妙法凭口传,目疾轻揉汁自安。

根制药成止泻捷,故宫旧事寄朱颜。

医书未载民间智,一盏灯明岁月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