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机,你说雉奴在钱塘可好?”
长孙无忌正在吃茶,闻言整个人都要不好了,皇帝这是又要唱哪一出?
“陛下,您这是什么意思,臣听不明白。”
“魏征病了,病得挺严重,听御医的意思,怕是熬不了太久。”
长孙无忌听明白了,魏征垂暮,搞的皇帝伤春悲秋,太子看着笑吟吟的,实则性子冷的很,皇帝要找个承欢膝下的儿子。
这思想太危险了,以皇帝的尿性,一开始是天伦之乐,后面是不是就另说了,且不说皇帝怎么想,大臣们都会开始动摇,就像皇帝宠信李泰那些年。
李泰要是一直被他宠信,长孙无忌敢保证,按照李承乾贞观十年之前那个性子,谋反是迟早的,哪怕飞蛾扑火,李承乾也会付诸于现实,恶心都要恶心一把皇帝。
现在这个李承乾,长孙无忌也说不上来,总而言之是个极其复杂的人,他看不透,但可以保证,绝对不是表面看着那么人畜无害,皇帝要是一直宠信李泰和李治,最后的场面一定不怎么好看。
“陛下想要接回雉奴,承欢膝下,享天伦之乐?”
有过一次教训,李世民也十分谨慎,道:“我只是这么想,却不敢。太子坠马,太孙落水,大臣们都不是傻的,我要是接回雉奴,万一控制不住那份宠爱,给了朝野我有改易太子的打算,那就是新一轮的争端。”
李世民摇摇头还是算了,他不满李治搞出个女帝,但他不得不承认,在太子这块儿,李治比他强太多,立了李弘为储君之后,就一心一意培养李弘,任何人有站队挑拨皇子内斗的想法,都第一时间处置掉。
反观他自己,玄武门的教训就在眼前,他还是从贞观二年就开始扶持李泰,那个时候他在想什么,他的情感很复杂,他对承乾有爱,但也恶心太上皇的算计。
他对李泰有愧,觉得李泰是第二个自己,将自己缺失的一切弥补给李泰,在宗法上否决承乾,他也的确动了易储的念头,所以最后承乾谋反了,他也终于看清李泰的豺狼之性,不得不立李治。
结果,李治的背叛,比其两个兄长更厉害,一想到另一个承乾对他的称呼,他就觉得头疼,其实他也不怎么在意李治和武则天那点儿事儿,一个女人而已,可他很在乎武周代唐。
张柬之等人帮着夺回李唐神器,故事到这里结束,其实也还好,但李显实在不中用,李唐忠臣枉死,韦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一个个的都想做第二个武则天,把持朝政,卖官鬻爵,搞的朝野内外乌烟瘴气。
最后有李隆基收拾烂摊子,可问题在于,反武不彻底,李隆基迷恋武家的女人就算了,还活的太久。